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故都的秋教案

教案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故都的秋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故都的秋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故都的秋教案1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并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写景状物散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意味深厚的词句,理解其表现技巧,提高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披文以入情,让学生获得对文章的整体认识,体悟作者的情感,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感受文章所绘之景,体悟所抒之情,发现景与情之间的联系,从而领悟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3.通过运用创设情境和类似文本比较品味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三)情感与目标:

  1.联系社会背景,领会文章所表达的对故都深切眷恋和深远幽思的情感。

  2.通过对文中美景的欣赏和优美语言的鉴赏,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其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景物,体味情感。教会学生理解和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知人论世”,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的选取与作者感受的独特性,从而把握“故都的秋”中的强烈“主观色彩”;

  (2)品味文中一些很见功力的字词。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感知法、点拨法、情境教学法、探究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生自由交流话题“同学们对于秋风秋雨的感受”。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篇对秋天的与众不同的感触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二、作者

  请看大屏幕,请一生读。

  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代表作品: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写作背景放在第二课时,学习12段探求作者思想的时候再知人论世。)

三、解题

  问:“故都”就是北平,那么文题可否换成“北平的秋”?

  引导:学生回忆关于“故”的诗句。

  大屏幕展示: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明确: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故”暗含了作者的一种深沉的眷念,“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题目明确而深沉。

四、诵读

  请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自由诵读全文。

  要求:给段落编号,找出具体描写秋天景物的段落。

  提示:宜慢不宜快,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怀。

  明确:第3-11段。

五、鉴赏:第三段

  1.听读

  听读名家朗诵本段,勾划本段里的景物和描写人物的动词。明确:

  景:天色、飞声、日光、蓝朵

  人:泡、坐、听、数、对

  2.品味语言,可以参考课后练习二的第1题的提示。

  明确:有声有色。动静结合。

  3.探究:

  (1)颜色“蓝白”

  作者认为牵牛花的颜色“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因为蓝色或白色是冷色调,红色是暖色调。)点拨:

  冷色调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譬如:①教室墙壁的颜色、灯光的颜色,窗帘的颜色(蓝)——宁静。夏天你愿意什么颜色的屋子(蓝)——清凉。

  有人去世了,哀悼的人戴着白花、黑纱(不是红花、红纱)—压抑、悲凉。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你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

  明确:冷清。凄清如许。观秋色,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可谓是透人肌骨啊。师: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下面老师奖励大家一个问题。

  思考:为什么第11段的结尾用“GoldenDays”而不用“黄金般的日子”?明确:颜色的协调,情绪的需要。

  (2)动词“数”

  师:请问日光能数吗?并且是“细细的数”为什么他数的这么有味道?“数”字你读出了什么?

  生:“细数”,透露出悠闲、惬意。

  师:恩,是的。但是仅仅就这一点吗?老师还读出了寂寞和悲凉。大家同意吗?幻灯片:

  展示1:同学们爱不爱看古龙的武侠小说?他的《多情剑客无情剑》的第三十九回“阿飞”一节里有这么一段对话:

  他不愿阿飞再想这件事,忽然抬头笑道:“你看,这棵树上的梅花已开了。”阿飞道:“嗯。”李寻欢道:“你可知道已开了多少朵?”

  阿飞道:“十七朵。”

  李寻欢的心沉落了下去,笑容也已冻结。

  因为他数过梅花。

  他了解一个人在数梅花时,那是多么寂寞。

  展示2:“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王安石)

  学生品味,教师点拨。

  明确: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一个“久”字只是说他数的久吗?透出的是什么?

  生: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

  师:是的。可以说,作者这时的心境和阿飞、王安石颇有相同之处,在意境上可以说是异曲同工。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

  明确:情景交融。

  4.静思冥想,体味景中之情

  师:在喧嚣的现代都市,我们很难再寻到作者的这一椽破屋了,也就缺少了这种生活体验。但是我们可以静思冥想,试着来体验一下与作者类似的审美快感。

  要求:请闭上眼睛,我读文字,大家跟我一起来想象。

  导读材料:

  一个悠闲的秋日,星期天清晨,我坐在一间久无人住的古老破旧的四合院里,手捧一碗浓茶,抬头可以看见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俯身可以采撷大朵大朵牵牛花的蓝朵,耳边不时传来三两声驯鸽的飞声。

  而我,久久的坐着,久久地细细辨析从槐树叶底漏下来的一丝一丝的日光,怎么数也数不清,怎么数也数不够……

  师: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寂寞,悲凉。很好,带着这种感受我们再来有感情的把这几句写景读一遍。

  5.思考:不知道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到了没有,作者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

  明确: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探究: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现在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写了一些平常的景物呢?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①从自己身边普通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②从细小的东西入手,一草一木都渗透着秋味,细小的就这么有秋味,大处就更不用的说了。③名胜游人如织,是吵闹的、拥挤的。也就是说给人的感觉是暖的、热的。

  师:如果写这些地方,和我们本文的基调一致吗?吻合吗?

  明确: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所以,你看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的

  作者就点到为止。再加上我们刚才说的那些原因,所以虽然让他魂牵梦萦,但作者只匆匆的一笔带过,这就是围绕中心来选材,这样写就叫以情选景,不蔓不枝。

六、鉴赏:第一段

  问:我们刚才说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那么本文的基调是什么?生:清、静、悲凉

  追问:难道我们合肥到了秋天就不是这种感觉吗?难道这是故都的专利?明确:加上“特别地”。

  师:学生易把重音放在“清、静、悲凉”。举例:大家都很漂亮,她特别漂亮!说明重音应在“特别”上。同学们再读,夸张一点。

  学生活动:齐读本段。注意感情的把握。

  明确:像这样提纲挈领,笼罩全篇的句子就是课文的文眼。。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

七、小结

  今天我们在作者所展示的这副立体的故都的秋景图中,较深入的探讨了作者以情选景,情景交融的写法。下节课我们围绕文眼,继续欣赏故都的美景。

八、作业

  巩固性作业:与前一课《荷塘月色》比较阅读,谈谈两篇课文在情景处理上的相异点。

九、板书

  故都的秋作者

  (特别的)

  清、静、悲凉(文眼)人:泡、坐、听、数、对

  一曲悲凉的颂歌

  10

十、教后记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jiaoan/386488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