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风筝》课堂教案实录

教案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风筝》是我很喜欢的一篇作品,我一直想诠释它,我想借此引导学生探究鲁迅深沉博大的思想,获得丰厚的人生教益。所以,我觉得这篇文章能否上成功,取决于学生对鲁迅思想的了解。因此,在上课之前,我简单梳理了一下鲁迅的核心思想,作为同学们研究学习的蓝本。

一、走近鲁迅──牵住那一根线

1、关于“人”的问题:

  鲁迅始终抓住“人”这个轴心,他最关心的是“人”的地位与真实处境。在《灯下漫笔》中,先生尖锐地揭示了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中国人向来就没有挣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也就是“暂时做稳奴隶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把人当作人,还是使人成为奴隶”,是区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基本的价值标准和尺度。鲁迅总是警惕某个思想的原始教义,是促进人自身的解放,还是助长人的奴化。可以说,对人独立精神的渴望,对人被奴化的危险的警惕,构成鲁迅思想的两个基本侧面。

2、关于主奴一体化:

  鲁迅认为:中国国民的恶劣性在于主奴相通,“专制者的反面就是奴才,做主子时以一切别人为奴才,则有了主子,一定以奴才自命。”鲁迅常常困惑过去共同反对奴隶制的战友,如今俨然以“权威”自居,压制起年轻人来了。他引用《论理学的根本问题》中的一段话:“凡是人主,也容易变成奴隶,因为他一面既承认可做主人,一面就当然承认可做奴隶,所以,威力一坠,就死心塌地,俯首帖耳于新主人之前了。”“既要当主子,奴役别人;又要当奴,被别人奴役。”这就是中国人的奴性,但奴性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是和他的主子性合在一起的。阿 Q 在赵太爷面前是奴才,但在小尼姑面前还是要做主子的。“有权时无所不为,失势时奴性十足。”中国主奴的迅速转化,关键在于一个权字──有权就是主子,没权就是奴才。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jiaoan/59967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