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使至塞上》诗五首的教案(2)

教案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3)《春望》杜甫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二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4.利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

  (三)总结、扩展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出了对友人不幸的关切; 《春望》集国忧、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

  诗人们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扩展:恰当的引用名句表达自己在特定情境下的心境。

  第二课时

  学习《登飞来峰》《论诗》

  导语 上节课我们感受了王维诗的宏大、李白诗的飘逸、杜甫诗的沉郁,这节课我们再来品味王安石诗之超拔、赵翼诗之洒脱,体会赵翼评价李杜中显露出的风流。

  (一)学习目标

  1.深刻理解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赵翼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缘,因为;李杜,李白、杜甫;才,才华;风骚,《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的地位和深远影响。

  2.教师出示辅助理解的材料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王安石曾系统提出并积极推行一系列变法改革主张,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守旧派的强烈反对。他在新法被全部废除的宋哲宗元枯元年(公元1086年)忧愤而死,这首诗中,就体现了他革旧出新的远大政治抱负。

  3.分析、体会这两首诗的意境

  (1)《登飞来峰》 王安石

  《登飞来峰》是写登高远览,借以抒发理想与抱负的抒情诗。全诗构思奇特,选择角度新颖:登高望远,却没有为描写景物多费笔墨,而旨在引出议论。

  诗的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描写立足点之高,为接下来的议论抒情做好铺垫。诗的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借景抒情,但一反常人感受。人们常用浮云蔽日来比喻奸佞之人当道,君主昏庸无能。而王安石却就传统题材写出新意,抒发具有政治内容、人生哲理的深沉感慨。我不怕浮云遮住我的望远视线,因为我站在最高的层面上,可见诗人是借景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的。诗中景物描写采用的是虚拟之笔,所指的是社会现象,寄意深沉。全诗四句28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神情状态,都得到充分反映,可谓言简意赅,风格遒劲豪壮。

  小结:诗人奇特的构思,选择角度的新颖,不拟前人之说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2)《论诗》 赵翼

  《论诗》是一首探讨诗歌创作理论的名诗,诗的前两句,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既充分称颂了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创作在诗歌发展道路上的巨大作用,又明确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显示出这种作用的局限性。因此,诗歌创作应当跟上时代的发展,有所开拓,有所前进。后两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强调每个时代都应该有才华出众的人物交替出现,他们都将在自己所能影响的时代里主导文学创作向前发展。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创新诗人出现的热切期望,以议论为主,以见解独到深刻取胜,在乎实的语言中阐发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很耐人寻味。

  小结:作者在这首诗中提出了诗歌创作应具有时代的特点,诗人应有自己新创造的见解。这一不拟古人,敢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比较两首诗中,两位作者见解相似之处。

  《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在传统浮云蔽日的含义中写出新意,可见其独特的视角;《论诗》中干脆直接提出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创新见解。二者思维的独特相似,启发我们在写作中应善于独辟蹊径。

  5.10分钟学生背诵默写

  (三)总结、扩展

  总结:见前两诗,各自总结

  扩展:模拟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写句子。

  八、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

  1.解释下列诗句,谈谈你对诗句的理解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默写这三首古诗

  第二课时

  1.翻译这五首古诗,体会其用字之精练。

  2.根据《春望》加以合理想像写一篇枷字左右的散文。

  九、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宏大  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飘逸

  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沉郁

  第二课时

  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 新视角

  只缘身在最高层

  论诗 江山代有才人出 新创见

  各领风骚数百年

  十、课堂练习

  对 雪

  杜 甫

  战哭金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飞。

  飘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思考题

  1.你知道这首诗写于什么时代吗?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2.诗人当时的境况如何?从何而知?

  3.颔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4.诗歌哪个字是诗眼?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5.试与《春望》一诗作比较阅读。

  答 案

  1.写于安史亡乱时期,从战哭多新鬼和数州消息断中可以看出。

  2.诗人当时的境况非常贫穷,从颈联可以看出

  3.点题,又渲染了当时凄凉的环境,烘托了诗人愁苦的心情。

  4.愁字是诗眼,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5.略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jiaoan/82279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