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寡人之于国也的教案范文

教案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一、教学目标

寡人之于国也的教案范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巧用比喻说理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理解本文寓理于事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孟子“仁政”(“王道”观)的具体内容。

二、教学重点

  1.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生于“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的战国年代,其主张不被诸侯采纳,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表述他的见解和主张。

  (2)《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散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

  3.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

  (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学生自一由朗读课文。

  (3)学生初读课文,订正字音

  王好(h&agra一ve;o)战弃甲曳(y&egra一ve;)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

  数罟(c&ugra一ve;gǔ)不入洿(wū)池(罟:从网,古声)

  养生丧(sāng)死无憾(丧:为动用法。《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

  鸡豚(tún)狗彘(zh&igra一ve;)之畜(x&ugra一ve;)

  然而不王(w&agra一ve;ng)者 涂有饿莩(piǎo)

  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二、课文分析( 师生就课文词句要点进行具体分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标题的来源)

  梁惠王曰:——魏国的国君。战国中期,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

  之: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际意义。

  焉、耳、矣:句末语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河:黄河。河内,即黄河以北的地方;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

  其:代词。前者指代“河内”,后者指代“河东”。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之:助词,用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必修②《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加:更。同义互训。加少:更少。

  王好战,请以战喻。

  请:敬辞,请允许我……

  (必修②《鸿门宴》:“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不定代词,相当于“有人”“有的人”。句式:或……,或……。

  (《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译:有的人……,有的人……。)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只是,不过。是:指示代词,这。

  句式:直……耳,是……也。译:只是没有……罢了,那也是……啊。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不要。下文“无”用法同。

  之:助词,用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多于邻国:介宾结构后置,比邻国多。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胜:shēng,尽。

  (必修②《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

  数罟:数,c&ugra一ve;,密,与“疏”相对;罟,gǔ,从网,古声。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生、死: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活着的、死了的”,活用为“生者、死者”。

  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判断句。之:结构助词,的;始:名词,发端、开端。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之以桑:介宾结构后置,“以桑树之”;之:代词,复指桑树。

  衣:y&igra一ve;,名词活用作动词,穿。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鸡豚狗彘之畜:之:代词,复指前面的“鸡豚狗彘”,非宾语提前的标志。“之”提宾一般用于否定句。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认真从事。

  申之以孝悌之义:介宾结构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之,代词,指百姓。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古今异义,这样、却。

  未之有也: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非我也,岁也:省略式判断句,前为否定式,后为肯定式。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是何异于:固定结构,相当于“这与……有什么区别呢”。

  于:介词,表示引进对象,它的宾语是: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无:表假设语气,“假如不”。

  斯:则,那么。(比较:“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代词。)

  2.学生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末尾“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第2段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慢一些,语气应平缓。

  第三部分排比,对偶句较多,要读出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要把反问句的反问语气读出来。

  3.学生试背课文第1.2节

  4.示范背诵第一节,指导背诵方法

  点拨、诱导:找出重点句,划分小层,理出思路,注意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注意关键词和句子的异同,可同桌互相提示背诵。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jiaoan/89682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