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冯家粉坊散文

散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早年滦河街,有三十多家粉坊。粉坊生产“三大产品”:粉条、粉皮和粉团(淀粉)。粉坊还有一样副产品,就是滦河老被人全爱喝的豆汁。为买豆汁,我去过西南营的马家粉坊、南旱河沿的衡家粉坊、西大街的孟家粉坊、财神庙的陈家粉坊和孟家粉坊=北街的冯家粉坊,还有红旗营子两家姓刘的粉坊(两位掌柜的,一位叫俊起爷,一位叫刘三儿)。早年粉坊卖豆汁,可是一椿“抢手货”,有时得“转悠”两、三家粉坊才能买到。当年,“豆汁粥”可是滦河人上好的吃喝。

  我见过冯家粉坊加工粉条和粉皮,老辈滦河人叫做“漏粉,片粉皮”。那种加工工艺,当年看着觉得“挺好玩儿”。

  冯家粉坊座落在北街中断,靠近小十字街,和我姥姥家住对门。冯家粉坊是个“住户连作坊”,家居和生产设施混合在一起。冯家粉坊有三间大瓦房,坐西朝东。其中一间是门房(账房兼宿舍)。两间是作坊。作坊里摆放着一盘石磨,一排大缸(有六、七口),还有两口大铁锅。后院有三间草房是孩子们的住房,南面有个小仓库,有个驴棚。粉坊养着一头毛驴,用来拉磨。当院挺宽敞,能够晾晒几十挂湿粉,晾晒上百帘子粉皮。

  “漏粉”,就是制做粉条。要先把制做粉条的原料合好(用湿淀粉搅拌成面糊状,名为粉坯子),盛在一个大瓷盆里。然后烧上一大锅开水,就可“漏粉了”。

  “漏粉”是用“漏瓢”(干燥后的水葫芦,葫芦底上钻有十来个窟窿眼),装满“粉坯子”,由两个人操作。一个人端着“漏瓢”,站在开水锅的旁边,一只手托着瓢,一只手不停地敲打瓢根,于是就有几根粉条从瓢底下源源不断地掉进沸腾的开水锅里。另外一个人“掌锅”,负责摆弄掉进锅里的“生粉条”,等到“生粉条”熟透成型了,就用打笊篱把“湿粉条”捞到当院的“漂水池”里(漂水池是用木板钉成的槽子,有三尺多宽、五尺多长、两尺来高)。槽子里的湿粉条,经过漂洗冷却后,再着人上架子晾晒。上架子,是先把三尺来长的“湿粉条”平排搭在一根小木杆上(两尺多长),然后搭在院子里的木架上。木架由两根立木连根横杆组成,横杆上栓有细麻绳套,晾晒“湿粉条”时,把“横棍”往绳套里一挂就行了。这种晾晒方法是“最原始”的,也是十分经济适用的,至今还在应用。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meiwen/sanwen/73487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