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盘点过年那些事散文(3)

散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夜间11点半以后,就有人家抢先燃放关门鞭。大概受其传染,接二连三地鞭炮就响成一片。12点要到了,家家户户都争相放鞭炮,这时候,火光映红了古老的大街,从上街往下街看,犹如一条赤红的火龙在蜿蜒游动,好不壮观。你要是在城边的山顶往下看,整座古城红光四起,礼炮烟花此起彼伏,争相绽放,鞭炮声震天动地,仿佛钱塘江大潮,一浪高过一浪,令人头晕目眩。

  为什么放关门鞭?不很清楚。大概是寓意“辞旧迎新”吧。长辈们对此很有讲究的。爆竹若是一口气热烈地炸完,他们高兴;若是断断续续,他们有些扫兴;若是半途而废,他们就面有愠色。对他们来说,关门鞭似乎预示着什么。有一年,母亲将一挂关门鞭放在火桶里烘干,被小弟拿到大桌上玩,结果不小心点着了,一阵噼里啪啦地乱响,把个整间屋子炸得硝烟滚滚,红衣四溅。虽然犯错误了,母亲非但没有责怪,反而表扬说:“炸得好!炸得好!炸发,炸发!”第二年一家人平平安安,没人生过病,母亲总是归因到这件事上。

  初一,开门鞭从凌晨起就没有平息过。早晨的大街,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爆竹的红衣,空气中仍然弥漫着硝烟的味儿。听老人们说,放开门鞭取的是“开门大吉”之意。

  中国人都讲究一个吉利。过年燃放鞭炮,图的就是吉利。不管是关门鞭还是开门鞭,无非是在浓烈的鞭炮声中寄托对未来的期许和希冀,让理想和希望都随着鞭炮一起绽放。

  虽然如此,除夕鞭炮也是因时而异的。老百姓腰包钱多钱少,可以从燃鞭的时间、频率和种类上看出来。有几年,从除夕子夜时分到初一上午,鞭炮声从未间断,且大型礼花铺天盖地,整个正月天天都听到震耳欲聋的礼炮和烟花的轰鸣。近些年,明显差了,除了三十晚上热烈些,正月里显得比较平静。一个亲戚这样说:“现在生意太难做了!”他的话可算是作了注脚。

  前些年,一些地方政府明令禁止在市区或城区燃放烟花爆竹。看起来符合现代文明要求,但毕竟不符合中国人的民俗习惯,因而屡禁不止,有的地方干脆取消禁令或者放宽限制。

  除夕夜的子夜时分,承前继后,继往开来。人们以燃放鞭炮的方式除旧布新,无可厚非。放烟花爆竹,图的不过是一种心情,一种感受。用心理学术语表达,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帮助人们树立起乐观、自信、坚强的生活信念,给人以信心和力量。因此,不可因噎废食,不可盲目武断地责备和禁止。

  就让我们在浓烈的开门鞭的绽放中乐观自信地走进又一个春天!

  七、拜年

  各地风俗习惯不同,拜年的方式和讲究也各有不同。

  在我们老家,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初一不出门,初二拜新棂,初三拜母舅,初四拜丈人。”初一为什么不出门?至今还没有理解透。初一主要是给家里老人拜年。值得注意的是,一要早上拜年,中午以后不能拜年,否则,那是忌讳的,长辈们会很不高兴的;二是女孩子不能抢头彩给长辈拜年,否则,那也是忌讳的,也是令长辈不快的。我推测,趁早拜年,是取意“朝气蓬勃”;男性拜年,是取意“三阳开泰”。初二主要给亲朋好友中刚刚失去亲人的人家拜年,带有凭吊和追思意味。这一天,最好不要随便去人家,尤其是不要去有老年人的人家。为什么将初二这个一年之始的好日子定位拜新棂呢?在传统文化中,死者为大,也是表示后人要“吃水不忘开井人”吧,才如此规定的。初三拜母舅,初四拜丈人,似乎不合情理。因为丈人是长辈,应该先拜,怎么会颠倒了呢?老家习俗规定,母舅为大。就如同“长兄为父,长嫂为母”一样,对于做女婿的来说,娘舅是最尊长的,大概也是因其在女方家中处于长兄地位亦即尊贵地位的缘故吧。《孔雀东南飞》诗中的刘兰芝,最后就是在其长兄的逼迫下被迫改嫁的。由此看来,老家的这个习俗还正反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呢。

  如今,拜年早已有些变味。但是,不管怎么变,拜年作为新年之际人们相互之间的祝贺和祝福,看望和慰问,总能产生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灵与灵的沟通,总能将尊重长辈、尊重他人的文明礼仪世代相传,总是一种十分必要的感情沟通渠道和方式,值得长久保持并加以发扬光大。

  不敢设想,假如有一天,过年时人们都不再拜年了,那样的社会将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八、人日与出门

  “七不出,八不归。”家乡人一听就懂,意思是正月初七不出远门,初八适宜出远门。

  为什么初七不能出远门呢?原来,初七是“人生日”。东方朔《占书》曰:“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人日这天,一般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亲人仅只在家团聚。在外的游子年前回家,要等过了人日节才能远走他方。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胡椒汤”。原料采用桂圆、红枣(或丝枣)、荸荠、花生米、豆腐、青菜、葱蒜等,先烧开一锅水,将配料先后下锅,不断搅拌,再佐以胡椒,故名之曰“胡椒汤”。胡椒汤似甜不甜,似咸不咸,似辣不辣,开胃爽口,健脾强肾,补虚益气,鲜美可口。据说,人是在“人日”这一天来到天地间的;因怕生出不久,容易遭百物侵害,故祖先制作这胡椒汤,是要将人的灵魂紧紧地巴糊在身上,不致丧失。

  初八是双日子,家乡人出门都要择吉日良辰,双日子为首选日子;再者,八,谐音为“发”,寓意发财发达,这天出门预示着新的一年将一帆风顺、财气大发。

  打从大学毕业分配外地工作以后,每年从家里出门,一般都在初四五,所以胡椒汤就再也没有吃过了。初八那天出门的人特多,我不赶趟儿,所以提前出门,以免挤不上车。如此一来,“七不出,八不归”的清规戒律早就被我打破了。但是,我并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对劲儿的。

  如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春节长假规定,初七上班。所有的上班族都得提前赶回,于是也都不可能呆在家里等着吃胡椒汤,等着初八这天出门图个大吉大利了。  但那古训一定会被一代代的人铭记,那胡椒汤一定会永远地巴糊在人们的记忆里。我们可以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不遵古训,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践踏古训、轻蔑古训、抛弃古训。要知道,所有的古训都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否认它,就等于否认自己。

  家乡过去有句俗话:“小孩盼过年,大人盼插田。”又有俗话说:“过了初四五,还是一样苦。”二句话合起来看,就可以知道过去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何其艰辛!就在那般艰辛的岁月里,人们仍然攒足了一年的血汗钱,为了让孩子们能吃上一顿好一点的年夜饭,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还是尽力把年过得欢乐一些,温暖一些。

  今非昔比。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过年的物质意义已经淡化了。但是,过年的初始意义依旧,过年的精神内核不变,过年的传统不能丢弃。

  我们不仅要过年,还要过好年,为自己,为孩子,更为了民族美好的未来。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meiwen/sanwen/89595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