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诗歌鉴赏选择题及答案

诗歌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选择诗歌篇一:诗歌鉴赏选择题

       一.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理解正确的是(C)

  A“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

  B“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明暗交替的景色。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2理解不正确的是(A)

  A“岱宗夫如何”句,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对自然造化神奇的疑惑之情。

  B“造化钟神秀”句,“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突出了泰山险峻崎岖的形象。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黄昏时山中云气层出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3理解不正确的是(D)

  A首联写远望之景。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惊叹不已的心情。

  B颔联写近望之势。“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写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极目远眺,飞鸟还巢,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

  4理解不正确的是(C)

  A.第一句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

  B.第二句诗人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

  C第三句是说泰山非常有运气和福气。

  D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5理解不正确的是(B)

  A首联一问一答,表达诗人敬慕之情。

  B..颔联写远观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

  C颈联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6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C)

  A.泰山别名“岱”,因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B.首句以设问的方式体现了诗人乍见泰山似的惊叹。

  C.末句描写是诗人登上山顶后所看到的景象,极富哲理。

  D.全诗由远望到近望、细望,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理解不正确的是(A)

  A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西湖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致。

  B..末句中的“淡妆浓抹”与前两句中的“晴、雨”照应,比喻奇妙而贴切。

  C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是因为她们都具有上天赋予的自然之美。

  D诗人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表达了他对西湖的热爱与赞美。

  2理解不正确的是(C)

  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B.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色。

  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

  D诗人在诗中借景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3理解不正确的是(C)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B一二句写西湖水光山色无论晴雨天都是美好奇妙的。

  C.三四句通过比喻赞美了西子的美丽。

  D“总相宜”与“晴方好”、“雨亦奇”相照应。

  4理解正确的是(C)

  A首句写了雨中西湖水波荡漾,但是没有晴天美好。

  B.第二句说雨中的山云雾迷茫似有若无,非常奇怪。

  C.第三句在西湖与西施之间建立了比喻的关系。

  D第四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是描写西施的,不是描写西湖的。

  5理解不正确的是(B)

  A“潋滟”描写了西湖晴天波光闪闪的水光。

  B.“空蒙”描写了西湖雨后迷迷茫茫的山色。

  C“西湖”和“西子”都有婀娜多姿的神韵。

  D“淡妆”和“浓抹”指西湖的晴姿和雨态。

  6理解不正确的是(B)

  A诗人边饮边赏西湖的两种风光。

  B..诗中描绘了西湖的具体景物。

  C诗人给西湖赋予了生命之美。

  D.诗人非常热爱西湖的美景。

  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首句描写了西湖晴天的水光。

  B.次句描写了雨后的山色。

  C.诗人将西湖比作西子,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三.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理解不正确的是(A)

  A“强说愁”写出了年轻人的志高远大、好胜纯真。

  B.“欲说还休”写出了词人的矛盾心理,孤独压抑。

  C词的末句形似轻松洒脱,实则无法排遣沉重抑郁。

  D.通篇言“愁”,表达了遭到排挤、报国无门的哀愁。

  2理解不正确的是(C)

  A本词写出了作者内心无处倾诉的苦闷。

  B.“少年”在词中的意思是年轻的时候。

  C“为赋新词”的意思是写出新赋新词。

  D“强说愁”指的是没有愁而硬要说愁。

  3理解不正确的是(B)

  A“丑奴儿”是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是词的题目。

  B..反复、对比和对偶是本词采用的修辞方法,也是本词流传千古的根本原因。

  C上阕有两组因果关系:前一句“爱上层楼”是果,后一句“爱上层楼”是因。

  D上阕的“愁”是少不更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阕的“愁”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哀愁。

  4理解不正确的是(B)

  A“爱上层楼”是指年少志高,目光远大。

  B..“强说愁”说明年轻人已经有了斯文习气。

  C“识尽”概括了词作者半生的艰辛历程。

  D“欲说还休”暗含对朝廷的讽刺和不满。

  5理解不正确的是(C)

  A.上片回忆作者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B..下片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

  C.此词上、下片里“愁”的含义是相同的。

  D全词构思新巧,语浅意深,耐人寻味。

  6下列对作品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词人少年时“爱上层楼”是因为“不识愁滋味”。

  B.一个“强”字写出少年词人故作深沉的情态。

  C.“欲说还休”表现出词人历经艰辛后的豁达与超脱。

  D.“愁”是连接起整首词上下两片的关键词语。

  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词的上片侧重回忆作者“少年”时的“愁”,词的下片侧重抒发作者“而今”的愁。

  B.上片中“不识”描绘了年轻时的纯真无知,下片中“识尽”概括了作者艰辛的历程。

  C.词的上片作者把不谙世事的闲愁当作了愁,词的下片作者感慨“欲说还休”的愁绪。

  D.词的上片作者的情绪悲壮豪放,词的下片作者的情绪哀婉凄绝,全词形成鲜明对比。

  8下列诗句中与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相类似的一句是(B)

  A.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B.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D.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9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词人少年时“爱上层楼”是因为“不识愁滋味”。

  B.一个“强”字写出少年词人故作深沉的情态。

  C.“欲说还休”表现词人历尽艰辛后的超脱心情。

  D.“愁”是连结起整首词上下两片的关键词语。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meiwen/shige/235242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