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说课稿

图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必备】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代的经济政策》,我准备六个方面来进行解说。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和多媒体的运用。

  说教材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课题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必修二)《经济史》第一单元第4课内容。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在之前的三课分别讲了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相关内容,而这一节课的古代的经济政策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状况的了解,同时本课的最后一目“海禁”与“闭关锁国”将有助于学生对本学期第三单元将讲述的中国近代经济的理解。因此,本课在高一经济史部分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及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课的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我准备对本课的教材内容和重难点做如下处理。本课第一目讲述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使学生对我国土地制度的演变有个基本的了解,其中井田制的瓦解由于其发展的复杂性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第二目讲述了”重农抑商“政策,这是本课的重点,要重点向学生讲述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影响。第三目是“海禁”与“闭关锁国”,使学生通过学习指导这项政策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了巨大的影响。

  说学情

  就大的方面来说,高中的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但是对知识的掌握没有形成体系,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具体到本课,高一学生已经学过初中中国古代历史和高中历史模块《必修一》即政治模块,对古代政治的发展有一定了解,也培养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由于政治和经济模块分开,内容时间跨度大,概念较多,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理解不容易透彻,基础知识方面还有些陌生,为此,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对一些重点史实的了解,重点让学生讨论,集思广益,充分发表意见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的基本知识。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经济政策,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以及土地制度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反映了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时代特征。这些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2)初步掌握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探讨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

  (3)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讨论评价“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体察农民生活的艰辛。

  (2)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产生的背景,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评价“重农抑商”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3)理解古代中国的哪些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4)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和危害,培养和树立开放的世界观。

  (5)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农、工、商的关系,认识国家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自觉维护改革开放局面,对新生先进生产力及新生事物要呵护、宽容,并自觉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6)以史为鉴,在国家独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最终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富强。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简单平面设计》。通过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分析,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法分析、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教学特点5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闽教版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节《简单平面设计》。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对前面所学习知识的综合应用,是在掌握了图像获取及图像处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把它们应用于平面设计中。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年学生,在教学中我通过一般的文本与精美的典型设计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感性上去了解什么是平面设计,任务设计灵活,这样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也比较容易上手,对基础较好的学生也有发展的空间。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图书封面作品,甚至有自己个性的封面作品。

  3、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平面设计的概念。

  ②掌握图书封面的组成及一般包含的元素。

  ②学会应用图像处理软件设计图书封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根据任务需求,引导学生应用图像处理软件完成任务,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

  ②通过分组协作创作具有个性的封面作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创新精神。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①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协作学习的意识。

  ②通过对平面素材的合理、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图书封面的设计;因为它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难点是平面设计的创意;因为初二年学生刚开始接触平面设计,对于合理运用平面素材的能力有限,要设计出有创意的平面图案作品比较难,所以我将它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本节课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在教学中我采用对比、启发引导、任务驱动、展示评价等方式激励学生进行设计创新。

  学法: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采用自主探究、协助学习,实践操作等方法,并让各大组的组长负责解决本组学生的疑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教学准备:

  1.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

  2.安装了图像处理等软件的学生机

  3.本节课课件及相关素材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感知概念

  首先通过一般的文本与精美的典型设计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感性上去了解什么是平面设计,在欣赏过程中去强烈感受平面设计的优点。

  再展示几幅精彩的有创意的平面设计作品,从视觉、听觉上刺激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拓宽学生学习视野,为后面的设计创作作好铺垫。

  接下来请学生看课本P36理解什么叫平面设计,我再补充讲解(简单地讲就是用文字和图形把信息传达给人们,让人们了解你的设想和计划)。

  [设计意图] 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对平面设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展示封面,探究学习

  展示几本具有代表性的图书封面,与学生共同分析图书封面的组成(封面、书脊和封底三个部分)。

  然后请学生翻开课本P37自己学习“读一读”,强调注意封面(要突出展示书籍内容)的重要性,并划出它们一般包含的元素。

  [设计意图]展示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图书封面,愉快地学习封面的设计。

  3.任务驱动,灵活设计

  学习了封面设计后提问学生想不想自己动手来设计图书的封面,然后告诉学生设计时还要用到前面所学知识,并让学生一起简要地回顾前面知识(图像的获取及图像的处理)。

  展示任务一:设计《中国探月工程》图书封面

  提示学生可参考课本中的效果图,也可自己构思设计,并提供相关图片素材及网上链接。

  展示任务二:为本校校报《新雨》设计封面

  提示学生能力较强的可选择任务二,并提供《新雨》内容简介 ,学生要先阅读,再设计。图片可借用D盘上的图片素材(学生机上有),也可上网查找。

  学生活动:小组(2人)灵活选择任务,自主探究、协作设计

  组长活动:负责解决本大组疑问

  教师活动:巡视、辅导个别问题

  作品提交:

  学生完成设计后,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提交作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探索意识及创新能力。

  4、展示评价

  展示一些学生作品,让学生举手表决有创意的作品和失败的作品,然后进行对比评价,分析存在不足及优点所在,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平面素材及评价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

  5、教学小结

  借助课件让学生回顾本课所学知识,加深对平面设计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6、拓展延伸

  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2-3人一组)合作设计一个平面作品参加校级比赛,主题不限。

  五、说教学特点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教学流程设计上符合认知规律

  首先通过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感性上去了解什么是平面设计,而后又展示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图书封面,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封面的设计。接着通过任务驱动等方式激励学生进行设计创新,达到教学目标。

  第二、自主学习,协作探究。

  通过自学与协作探究让学生自主解决学习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有所得。

  第三、利用展示评价,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审美情趣与创新精神。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c/tupian/399059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