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说课稿

图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精品】说课稿五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五年级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据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3、 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本课的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二、 说教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 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在前一个单元里已经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在前几节课里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明确了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成分都已学过,在这节课,无非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沟通新旧知识,好在学生已从“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里学会了这一招“化异为同”所以在这节课里要求学生再用“化异为同”来解决问题并不难。

三、说学法

  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明白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四、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设计意图:我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首先想体现数学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在学生列出的4个算式中,其中1/4+1/4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计算法则。另外3个是异分母的加法,为接下来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尝试研究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几个小环节:

  1、小组合作

  我在3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中,先选择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2+1/4,为学生解题策略多样化创造出更宽阔的思维空间。

  2、算法优化

  在学生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后,(1)化成小数计算(2)通分计算(3)画图解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继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1/2+1/3让学生在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中发现,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

  3、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

  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学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减法)

  通过验算这个小环节,自然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4、 归纳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五、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1、因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最关键是通过通分把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所以我设计的第一个练习是口头填数,化成同分母分数。

  2、接下来第二个练习我设计了一个改错题,让学生找出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学生会仔细查看每一道题的每一步,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改正,有助于巩固正确的解题方法。题中的错误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通达改正练习,引以为戒。学生指出错误后,可要求完整地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以形成正确的概念

  3、第三个练习我设计了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情景,图书连连串信息,变出加减法多道计算题,让学生完整地写出解题过程,集体批改,便于教师掌握反馈信息。

  4、第四个练习我设计了两道聪明题,第一题(这组题中,每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每道题分数的分母都是互质数。引导学生计算时,发现规律,寻找捷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解题规律用不等于零的字母表示为①a(1)+b(1)=ab(a+b),a、b为互质数;②a(1)-b(1)=ab(b-a),a<b、a、b为互质数。第二题为了体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果学生当场不能解决,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课后去思考。

说课稿 篇2

  摘要:本节课的内容是《空间向量及其加减运算》,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选修2-1第三章。本文就从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设定,重难点设置,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说明。

  关键词:空间向量;加减运算;学生

  一、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的第一节,由于是起始节,所以这节课中也包含了章引言的内容。章引言中提到了本章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即类比平面向量来研究空间向量的概念和运算。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它能像数一样进行运算,本身又是一个“图形”,所以它可以作为沟通代数和几何的桥梁,在很多数学问题的解决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本章要学习的空间向量,将为解决三维空间中图形的位置关系与度量问题提供一个十分有效的工具。本小节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空间向量的相关概念;二是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新课标对这节内容的要求是:经历向量及其运算由平面向空间推广的过程,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这节课的授课班级是高二的一个理科实验班,学生在高一时就学习了平面向量,能利用平面向量解决平面几何的问题。在平面向量的教学中,我始终注重与实数的类比、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仅让学生清楚学什幺,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为什幺学,怎幺学。基于此,设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会用图形说明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其运算律,初步应用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解决简单的立体几何问题。

  2.学生通过类比平面向量的学习过程了解空间向量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经历向量及其运算由平面向空间的推广,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系统学习概念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空间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在由平面向量向空间向量的推广过程中,学生对于其相同点与不同点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设置为体会类比的数学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方式

  采用的教学方式是通过连续的五个探究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概念的探究过程,加减运算及运算律:交换律和结合律,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展开教学,并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入手,努力突破教学难点。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为5个环节:引入概念,概念形成,概念深化,应用概念,归纳小结。其中重点是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深化,实际教学时间25分钟。

  1.引入概念。在引入概念环节中,由一系列图片,吸引学生眼球,使学生对空间向量有个初步认识,明确空间向量无处不在,应用广泛。激发学生学习空间向量的兴趣,通过追问激发学生学习新概念的兴趣,并给出本节课具体的研究方向。这节课作为《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一章的第一节课,希望让它也起到章节“导游图”的作用。

  2.概念形成。教师引导:主要是通过类比平面向量的方法,由学生自主探究空间向量的概念,由学生从定义、表示、方向刻画、大小刻画、特殊向量、向量间的特殊关系等方面探究空间向量的概念。师生小结:我通过问题串帮助学生将概念梳理清楚,让他们体会到空间向量与平面向量的概念完全相同,只是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已。以前研究的向量都位于平面内,现在他们可以在空间中任意平移了。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明确空间向量的研究方法,体会数学的严谨性。接着利用两组动画,第一个是平面内和位移的例子,第二个是教师爬教学楼的楼梯,展示空间中和位移,使学生对空间向量的加法有个初步感知。然后通过提问让学生类比平面向量去定义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运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空间向量与平面向量之间的关系,突出教学重点。

  3.概念深化。简化运算就需要研究空间向量线性运算的运算律。问题:平面向量中学习过哪些线性运算的运算律?这些运算律是不是也可以推广到空间中去呢?咱们先来看看哪些可以直接由平面结论得到(PPT给出)。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由于加法交换律和分配律都只涉及到一个或两个向量,可以看作同一平面上的问题,可由平面结论直接得出;而空间中任意三个向量可能不共面,所以加法结合律还需要重新证明。接着由学生自主完成对加法结合律的证明。这是本节探究的难点之一。教师小结:通过结合律的证明能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他们还能进一步体会空间向量中的某些问题与平面向量中相应问题的不同之处。

  4.应用概念。在应用概念环节中,我设置了4道例题(PPT给出)。例1的设计意图,说明首尾相接的若干个向量的和向量是由起始向量的起点到终止向量终点的向量。如果回到起点,和为零向量。例2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初步应用空间向量的概念及其运算解决一些问题,平行六面体是空间向量加法运算的一个重要几何模型,需要加深对平行六面体的理解。同时通过例2让学生进一步猜想空间中任意一个向量是不是都能用这三个向量来表示,是不是空间中任意三个向量都能去表示别的向量,对这三个向量有什幺要求。这样为下一节的内容做铺垫。例3、例4的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熟悉多边形法则,进一步巩固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

  5.归纳小结。在归纳小结环节中为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意识和能力,我首先提问让学生自己总结,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完善小结,总结空间向量的概念内容和研究过程,尤其强调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使用到的类比的推理方法,进一步突破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备课与教学我自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在概念课教学中教师作用的体现。这节课的知识本身是很容易的,对于学习程度好的学生自学应该也没有问题,那幺教师在这节课中的作用是什幺?我想作为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脉络,关注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更加自如地运用概念,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帮助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站在数学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本节课设计的一个特点就是从整体上进行了设计,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由知识浅层挖掘出其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概念体系,强调类比的方法,这也是形成新的数学概念的重要方法之一。

  不足之处:①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平面向量的相关知识,而平面向量是学生在高一时学习的内容,时隔半年多之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遗忘非常严重,我们又没有时间再对平面向量作细致的复习,所以学生反应不是很快,重难点突破的有点吃力;②从自身专业素质来说,语言比较随意,不够专业,数学是严谨的学科,语言专业性急需提高。

  2.新课标对学生掌握知识螺旋上升要求的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空间向量问题的引入都以平面框架为基础,这是在学习新知识时对相关旧知识的一个复习、巩固与提高的过程。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c/tupian/403972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