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说课稿

图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精华】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早上好!今天我说课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21课《太阳》的第一课时。本课时的教学为本文的第二课时,乃至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 教材分析

  《太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说明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7个生字,正确读写“寸草不生、差不多、抵得上……” 等14个词语。

  2、能力目标: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说重点、难点

  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是本文写法上的重要特点,因此,我把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定为: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了解太阳的特点,初步体会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举例子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四、 说教学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文,它不是借助艺术形象传授知识的,而是在观察某些事物的基础上,用准确、通俗的语言来说明事物和传授知识的。所以我是这样来教的:

  1、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先扶后放,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3、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对课文的写作方法的理解;

  4、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性评价,激励孩子自主合作,自主探究;

  5、通过朗读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是采用以下的步骤进行教学法的:激趣导入——自读自悟,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扶放结合,初步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一)激趣导入

  1、以“嫦娥一号”登上月球的事件作为导入,学生一定兴趣盎然。【三年级的小朋友对科普常识已经充满了好奇,他们在课外常迷恋各种科普类读物。这一导入适应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出学生学习课文的劲儿。】

  2、质疑课题:假如你是科学家,你想研究太阳的什么?【创设这一情境质疑课题,学生的思考肯定更积极了。】

  (二)借助课件情境朗读,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

  我让学生带着疑问观看课文的情境朗读,然后谈谈自己从中得到什么知识,解决了哪些疑问,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说明文同记叙文相比,语言比较枯燥,形象性不强。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课件录像,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三)自读自悟,学习生字词,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三年级学生要培养通过初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

  1、自读全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注意个别字的写法。

  3、默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默读时我提出: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写太阳的三大特点的?哪些自然段是写太阳与地球的密切关系的?

  【这一环节,让学生再次从整体上更深一步地感知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介绍事物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捕捉信息的能力,把学习权利交给学生,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扶放结合,感悟语言,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个情境的创设,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外,还能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要向别人介绍一样事物,必须要具体说明,才能让别人了该事物,从而领会到各种说明方法的重要性。】

  2、精讲第一自然段,学习列数字,作类比的说明方法。

  【这一部分的教学,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授之以渔,为下面两个自然段的小组合作学习打好基础。】

  3、指导朗读:通过朗读深入感受太阳“远”的特点。【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的体验和积累,而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4、学法迁移,小组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让学生以“渔”去捕“鱼”,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对文章的说明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性自学能力。】

  (五)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我采用了让学生选择说明方法完成填空的方法,让学生巩固对几种说明方法的理解与运用。【《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引领学生充分接触语言,体悟语言,进而运用语言。】

六、说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需要,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板书,使整节课乱中有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此板书简洁明了,起到引领作用。

  附:板书设计 21、 太阳

  远 1.5亿公里

  特点 大 130万个地球

  热 6000摄氏度

  关系密切

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历制作书的材料有龟壳、石头、陶土、竹片、木片、丝绸等。

  2.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3.用纸这种材料制作书,具有书写方便、装订便捷、容易携带等优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观察不同的材料,并用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对比描述。

  2.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感受不同材料制作书的优缺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围绕材料的发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制作书材料的变迁。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纸张、陶泥板、竹简、竹片、毛笔、墨水、木棒、课件、记录单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了解书的历史

  1.提问:观察自己的书本,我们的书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2.古时候的书也用纸做的吗?你知道古代的书是怎样的?

  3.了解书的历史。播放书的历史微视频,解说词如下:

  在很早很早以前,根本没有纸,人们会用树枝在陶泥上刻一些简单的文字符号。后来,人们会在乌龟壳上,动物的骨头上刻划文字,这相当于最早的“书”了。技术发展了,人们会在青铜器上铸字,但这还不算真正的书。真正的书出现在战国时期,有人用毛笔将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保存,并用绳子编册成书,我们称它为简册。因为竹片和木片比较容易获得,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用这种材料。简册,虽然使用较为普遍,当然也有一些缺点,比如简册有些重。丝绸出现后,人们便在轻巧的丝绸上写字,称之为缣帛,可是丝绸太贵了,一般人用不起。这个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出现了——蔡伦。他是一位很会动脑筋的人,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想到了更好的办法造出了一种书写材料——纸。他用树皮、麻头和破渔网作为原料,经过多次加工,制出了最早的纸——蔡侯纸,这也是是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

  4.体验活动:当讲到简册的时候,插入体验活动,比较简册和现在的书,有哪些不一样,并交流。

  5.聚焦话题:为什么做书的材料会变化?纸这种材料做书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自己的书,图书馆里的书,认识到纸是现在做书最为广泛的材料。通过反问古时候做书的材料,引入书的历史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做出材料变化的思考。)

 二、探索:尝试制作一本简易的书

 活动一:

  1.带着猜测和现代的做书材料——纸,穿越到陶泥时代,经历用木棒在陶泥板上刻字的体验过程。

  任务要求:四人小组为单位,轮流在纸上、陶泥板上写一个字,记录写字感受。

  2.活动交流。说说在泥板和在纸上写字有什么不同。

 活动二:

  1.穿越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用毛笔在竹片上写字的体验过程。

  任务要求:四人小组为单位,轮流在竹片上写一个字,记录写字感受。

  2.活动交流。说说在竹片上写字的感受。

  3.小结:在没有纸的时候,竹片和木片是很好的做书材料。

 活动三:

  1.想办法将它们装订成册,成为一本书。

  2.让学生演示,体验不同材料装订成书的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的穿越体验活动,让学生经历在不同材料上写字的过程,感受不同材料书写的优缺点。通过班级装订成三本书的过程,体验不同材料装订的难易程度,再次感受不同材料做书的优缺点。)

 三、研讨:三种材料做成书的优缺点

  1.比较三种材料的书,说说它们的优点和缺点。

  2.从做书材料的变化,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

  3.做书的材料还会有什么发展?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书写、装订的体验活动后,对三种材料进行客观的评价,体会到纸这种材料的优越性。提出问题:做书的材料还会有什么发展?启发学生去思考没有任何一种材料是最完美的,在科技进步的过程中,不断会出现更好的材料来做书,意识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c/tupian/428906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