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语文说课稿

图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精华】语文说课稿汇编6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课文内容、特点分析

  这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篇幅很长,也很感人,讲述了接线员苏珊用心灵倾听我的困难,用一颗慈母般的爱心帮助我的真情故事。在这堂课中,我主要紧扣一点:我把苏珊当作自己的母亲,苏珊具有母亲般的爱心。让学生发散,找到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感悟,感悟到她的乐观、耐心善良、温柔、细心、她就像母亲一样在关心我、爱我。从而提升到,苏珊是在用爱心在倾听,用心在歌唱一首爱的歌曲,回归到课题,点题。学生能够紧跟老师思路进入文本,和文中主人公一起欢笑、伤心,有时会有惊喜。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苏珊对死亡的乐观主义态度,她对待鸟儿和自己的死亡都很从容,“到另一个世界唱歌去了。”多么美好的意境,这种态度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称道的。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用心的倾听者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正确朗读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着迷、耐心、修理”等词语。

  2. 能力目标:领会文章的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领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 情感目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

  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领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我采用“自读-——交流——拓展”三大环节。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用心灵去倾听》同时用一首《感恩的心》入手,让学生进入课题,进一步入情入境,为感悟人间真情做好情感铺垫。

  2、以问讯处图片导入,简单介绍问讯处。今天我们就一起用心去倾听一个与问询处的真实感人的故事,从而导入课题。这样设计导课,主要是让对生活中的问讯处有初步的了解。

  (二)、统揽全文,理解大意

  1、听课文范读,扫清字词障碍并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让学生轻声反复读文,课文的主要讲了那几件事情。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主要培养学生用精练的语言总结概括课文大意的能力)

  (三)、精读课文,交流感受最深的地方

  品文悟情。在学生交流自己读书体会的环节中,我也很好的领会了略读课文教学的精髓,那就是——突出重点。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感动?”学生可以从文章中找到很多感动人的词句。对这么多词句的体会,在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说说感动的地方,抓住重点的几句话来品读:“小精灵用悦耳的声音问我。”、“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苏珊想了想”、“ 随后,

  她给我读了纸条上的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2.交流最受感动的地方(重点关注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语句):

  学生交流另自己感动的语句,教师要尊重孩子的独特体验,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交流到的课文中前后对应的语句教师要给予点播,并尝试着运用于平时的写作之中。

  (1)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苏珊的爱心,语言虽然朴实,读来却令人十分感动。)

  (2)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同时我用一首感人的背景的音乐,让学生们在音乐中慢慢体会!

  (听着这样的话,笼罩在孩子心头的阴影立刻消散了,快乐又回到了孩子的身边。苏珊善良、乐观)

  (3)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境界。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我设计这样的问题,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和独特感受。在学生交流另自己感动的语句时,苏珊的人物形象也就跃然纸上。引导学生抓重点语句体会苏珊美好的心灵:即用学心去倾听一个孩子的.心声,给“我”安慰进而感受人间美好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重难点。)

  (四)、总结 拓展

  这是一篇感人的文章,所以我也较注重写作的指导。学习课文的目的是为了写作,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一到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采用前后照应的写法。达到写作的目的。

  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引导学生深读了课文, 深刻地体会到 “我”与苏珊在交往的过程,结成了母子般的情谊,用心灵沟通让他们在交流中彼此感受幸福,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我想,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内心一定涌动着许多属于自己的感想,大有不说出来不快的感觉。在学生朗读他们内心的感受时,我再配合感人的音乐《让世界充满爱》,效果比较好。但是那天的课堂上,由于时间的把握非常欠缺,导致这个环节的效果差强人意。

语文说课稿 篇2

  1、 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本课教学注重从生活现象引入,在课堂中唤起儿童的生活体验,最后又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进行生活再实践。整个过程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浓厚的生活氛围,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紧密结合起来,反映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2、 在游戏、活动中自主识字,增加识字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自主性,提高课堂效率。

  3、以学生为本、小组合作、生生互助的形式来学习,培养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

教学要求:

  1.学会7个生字,会认7个字,认识1种笔画和1个偏旁。

  2.通过看图说话,了解影子的特点。

  3.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7个生字,认识1种笔画“斜钩”和1个偏旁“月”字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影子的特点。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辨方向:上 下 左 右 前 后

  一、谈话导入

  1. 猜谜语。

  你在前,它在后,你在左,它在右;你停它也停,你走它也走。

  谜底:影子

  2.同学们,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影子呢?影子在你的什么方向呢?影子有什么特点?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学习第9课《影子》,看看书中的小朋友的影子有什么特点?板题:影子 ( 这三撇就像影子)

  二、指导看图

  1.出示第一幅图,思考:你看到了什么?他在干什么呢?太阳在他前面的时候,他后面出现了什么?

  2.出示第二幅图,思考:这幅图和刚才那幅图哪儿不一样?

  3、过渡:影子到底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读读课文内容。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小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听朗读课文录音。

  3.再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4.出示生字表,想办法记住。

  四、朗读课文,了解影子的特点。

  1.自己读全文,标出有几个自然段?(2个)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看图。 想想:太阳在前方时,影子在小朋友的什么方向?板书:前后

  (2)在什么情况下影子在后呢?小组同学结合问题进行讨论。

  (3)请学生回答。(当太阳在小朋友前上方时,影子在小朋友的身后,)结合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看第一幅图。

  (4)那么什么情况下影子在前边呢?(当太阳在小朋友后上方时,影子在小朋友的前边)让学生动笔画出小朋友、太阳、影子的位置。

  (5)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中把影子比作什么?为什么?

  (6)指导朗读,读出欢快、活泼的语气。

  (7)试背第一段。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照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这段。

  提出问题:太阳在左边时,影子在小朋友的什么地方?结合图说说影子在什么情况下在左,什么情况下在右?

  (2)分四人小组讨论。

  (3)汇报学习情况。板书:左 右

  (4)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欢快、活泼的语气。

  (5)试背第二段。

  4.朗读全文,说说影子有什么特点?

  5.练习背诵全文。

  ①自由背。②同桌互背。③指名背诵。

  五、除了在太阳底下能出现影子,还有什么时候也会出现影子?手电筒演示;太阳照树录象。

  六、探究活动

  1. 说说在你座位的前面、后面、左面 、右面都是谁。

  2. 请你和家长一起量一量你家房屋早上、中午和傍晚在地面投影的长度。

《影子》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不仅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资源,在课堂中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而且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学习热情,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

  3.自主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质疑,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它不仅让孩子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而且激发起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激活了课堂教学氛围。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c/tupian/433280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