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说课稿

图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精华】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育课也应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性,让学生在欢乐中精神得到陶冶,身体得到锻炼,技能得到发展。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能力的今天,我们为适应当前以创新教育、愉快教学为突破口的教学改革,选择以中专体育教学大纲教材为依据,结合中专学生精力充沛、好奇心强的特点,我选择健身操为主授教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选择“我领你跟”的体育教学模式。通过欢快的音乐节奏、教师标准、优美的示范动作、简单的语言提示、口头鼓励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着重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技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陶冶情操,增强自信,从而表现出中学生不同的气质美。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主 题:发展学生特长,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观察、思维以及创新能力。

二、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健身和娱乐体育走进人们生活,得到普遍快速的发展,健身操作为一个新兴项目,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很快风靡全国,成为人们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健身操融体操、舞蹈、武术、音乐为一体,是一种能增强体质、培养正确姿态、健美形体、发展素质、陶冶情操的体育锻炼形式。

  实践证明,许多学生参加健身操锻炼过程中,从不会到会经过了复杂的过程,但是在锻炼过程中不是只为简单的学习几个、十几个动作为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独特蕴含着美的运动来全面发展学生,使身体和心理素质及运动能力得到提高。

  2.创新改革:

  A、教法:以学生练习为主体,教师边教边做,学生同时练习。

  B、音乐的配置:欢快、节奏感强的音乐--------舒缓流畅音乐。

  C、给学生以充足的创新时间和空间。

三、学情分析

  生理:本节课是针对中专一年级的学生设计的,学生的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功能日趋完善,与初中阶段相比,骨骼变粗,硬度增加,抗压抗折的能力提高。心脏容积、输出量,肺的容积、肺活量、最大通气量、吸氧量的绝对值都有所增大。

  心理:认知方面:这一时期的学生已有自己的见解,在授课时对学生的见解和建议要认真对待,尊重学生的正确意见。情感方面:这一时期的学生情感易波动,心理压力较大,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融入音乐和动作中,减缓压力,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对在练习在出现的自卑心理、挫折心理等要正确引导、鼓励。对调皮不守纪律的学生批评时要注意语言和方式,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四、教学要求及重难点

  重点:按要求完成动作。

  难点:动作协调、到位并与音乐节拍的协调配合。

  教学要求:熟悉健身操的音乐节奏,熟悉掌握健身操的基本步伐。

五、教学方法:

  活动中:

  1、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观察模仿练习法。

  2、分解、完整法。对上下肢同时练习的动作,先教学生下肢动作练习,熟练后配合手臂动作,教学生完整动作练习。

  3、预防纠错与口头评定法。运动中随时口令纠正,并给予鼓励。

六、教学目标:

  1、在暂短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本次课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初步了解大众健美操的简单动作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2、发展学生柔韧、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锻炼健美体态,增强学生节奏感和表现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自控能力。

  3、在音乐的伴奏下,通过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练习,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美、体验美?培养文明行为和集体主义精神,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七、教学过程

  1、收心引趣阶段(准备部分):以游戏“贴膏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及组织能力。

  2、激发求知欲阶段(热身部分):以柔韧性练习帮助学生回忆与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表演一段大众健美操(本课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我要学的想法。

  3、运动参与体验阶段(基本部分):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先领动作(大众健美操“认识节拍”等)。

  4、恢复身心(放松沟通部分):伴随着舒缓、优美的音乐起舞; 在优美的乐曲中结束本课。

小结:

  通过师生的交流,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表现,从而实现以体育德、以体增智、以体健美、 以体长技、以体怡心的学校体育目标。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和服务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为每一个学生创造美好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有了您的关注,我们新教师会加倍努力!有了您的支持,我们新教师定会成功!

说课稿 篇2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根据这一理念,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将以教材为基础,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把学生带出教室,带进生活,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下面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及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几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中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第一课时,此前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的计算方法,教材中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今后学习和探索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当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当以知识技能为主线,同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两点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基于此,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区别周长和面积的不同,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经历比较平面图形大小的过程中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探索中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平面图形大小。

  难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关键: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面积概念的表象。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教是为学服务的,在设计中我主要采用:

  ①观察法:通过学生观察身边物体的面,体会面积的含义。

  ②比较法:通过对不同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比较,认识面积是有大小的,在比较中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③直观演示法: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学生用的例2中的纸片、纸条、透明方格纸等,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演示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

  学法: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我在设计中是这样预设:

  ①自主探究:凡是学生能够独立自主解决的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

  ②合作交流:如果自主不能解决的,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问题在小组内解决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小组内解决不了教师再进行适当点拔指导。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摸、比、说3个方面活动来完成这一环节的教学。

  摸:让学生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桌面等身边物体体会物体面的存在。

  比:比一比数学书封面和黑板面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桌面与教室的地面呢?手掌之间呢?体会各个物体的面都有确定的大小,物体的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从而揭示课题。(板书:物体的面大小)

  说:让学生从身边找一找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摸、比、说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看到的物体都有面每个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面积概念。

  (二)动手操作比较大小

  1、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由具体物体的面的大小过渡到平面图形的大小我是这样处理的。我出示一个长方体把它的某一个面画下来就得到一个平面图形长方形,这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这样学生对面积含义(物体表面的大小及平面图形的大小)的理解就更全面了。我还通过把这个正方形涂色和画边线比较周长和面积的区别进一步深化面积的含义。

  2、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教学难点,在设计时本着放手给学生,教师出示例2中的两个图形,提了2个问题:

  ①你们看一看,猜一猜谁的面积比较大?

  ②你有没有其它办法能验证你的猜想呢?

  在这我通过提出这个问题来打开学生思路,把探究的时间和过程还给学生,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学具袋中提供的材料,也可利用自己身边其它材料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在组织学生汇报时让学生带着材料到讲台上来,把自己比较的方法直观地演示给大家看。

  我预设了以下几种方法:

  1、重叠。

  2、长方形纸条。

  3、用尺子量。

  4、透明方格纸测量测量等。

  当然也可能会有其它的方法,只要学生演示的方法合理都给予肯定表扬。基中用透明纸数格子的方法我还进行了拓展。让学生说说数格子的不同方法。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横数的个数×竖数的个数最简便,这也为今后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埋下了伏笔。

  随后我对学生比较方法进行小结并用课件演示,进一步体会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想想做做

  1、第2题:这一题的处理上,我尊重教材,同时又在教材基础上稍作改动。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c/tupian/434259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