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生物说课稿(2)

图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生物说课稿 篇3

  一、教材背景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种群数量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介入数学知识,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能力方面)。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对较强的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从知识方面来说初步具备了与数学模型相关的数学知识储备,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足以理解种群数量变化。所以,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自己将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学问题归结成为数学问题,进而尝试应用建模成果去解决身边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我对课标的理解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教学目标,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知识目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器对酵母计数;尝试利用数学模型解释当地的环境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法与学法

  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三疑三探”的授课模式来完成所定的三维目标,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为辅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二)教学过程

  设疑自探:

  首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前以预习题案为依据进行预习,总结自探提纲,教师归纳、总结自探提纲,并给有贡献的小组加分并鼓励,此节归纳自探提纲4点: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及其步骤?

  2.种群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

  3.什么是环境容纳量?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解疑合探:

  在完成设疑自探的基础上,各小组学生围绕自探提纲,进行解疑合探,在学科组长的安排下有序尽心,对难点进行探讨整理,达成共识并进行展示,展示结束后,按分工逐题进行评价,教师强调补充,归纳,教师利用评分榜计分,尤其对提出不同见解的其他学生要双倍加分。经过此过程基本完成教材中主干知识(完成“J”、 “S”型曲线及相关知识)

  质疑再探:

  给予学生反思时间。启发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我采用了学生直接质疑,全班学生争相解答,对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直接解答,或引导学生课下带着兴趣探究。

  运用拓展:

  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巩固知识,我结合本节重点、难点和易混点等知识内容出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遍题,在此环节中对及时编题,抢答者加分鼓励。

四、全课总结:

  学科组长对此节课进行评价,评价出本节课的展示之星,评价之星,质疑之星及诺贝尔小组。

五、教学反思

  “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尽最大努力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更好的完成知识迁移,在教学过程中一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生物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⑴教材内容、地位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中第1小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3个方面:

  1、微生物的特点;

  2、微生物的种类;

  3、微生物的生活。

  在初中生物学阶段,本节内容是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第一课,在课程标准中虽没有独立的体现,却与今后授课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特别对于十大主题中的《生物技术》,有一种奠基的作用。

  ⑵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什么是微生物,列举常见微生物的类型;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和收集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课堂发言,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信息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这是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学会辩证地分析事情、看待问题的

  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微生物及其种类

  2.微生物的代谢类型、繁殖特点

  3.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2.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微生物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真正准确认识的学生并不多。而本节知识涉及的几乎都是微观生物,对于学生的掌握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抽象的理解有困难,但是形象的理解相对则比较容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直观的图片演示,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纠正、加强他们的认识。对于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性活动,平时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少足够的实践,虽然有探究的积极性,但探究的科学性把握不到位,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三、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提前准备分发实验材料;提前布置探究性活动

四、教法学法

  【教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不是传统的注入式,而是结合了多媒体直观教学(特别是图片),通过问题衔接知识点,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结论,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法】

  小组合作:上课之前学生按事先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课堂交流:师生交流,学生学会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知识点。

  小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析选择,培养综合能力。

  自主学习:课后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完成“假如地球上没有微生”活

  动,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

  1.临境入兴,激发动机(预计耗时5分钟)

  以情境图片、文章开篇,联系生活实际,展示部分生活中比较常见、常接触的微生物现象。简要介绍、讨论这些微生物现象,让学生对微生物有一整体的了解。以问题串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经历,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入教学主题。

  2.归纳小结,直击主题(预计耗时10分钟)

  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归纳出“什么是微生物”,即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提示学生三个关于微生物的要点,突出重点。同时进行知识延伸拓展,要求学生再举例,教师稍作评价。

  通过比较不同的图片,提出微生物的分类。按细胞结构特点,分别展示单细胞微生物、多细胞微生物、无细胞结构微生物。

  ⑴单细胞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注意只有一个细胞组成的特点,最后展示细菌时,分别展示细菌的不同形态。

  ⑵多细胞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这类微生物细胞组成特点,解释大型真菌和微生物的关系。

  ⑶无细胞结构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此类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为简介其营寄生生活埋下伏笔。

  问题再引入,提出微生物的生活场所,学生回答,教师简要评价小结。

  微生物主要的活动场所——土壤;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动植物的体表和体内;其他恶劣环境。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微生物分布极其广泛。

  3.动情晓理,深入钻研(活动预计耗时17分钟)

  问题引入,处理本节第一个教学难点,即探究活动。

  学生交流提前布置活动的结果,比较不同环境中实验材料的变化,小组提交活动结论。小组提出活动中存在的疑问,师生讨论解决。通过学生的交流,教师小结,验证我们身边绝大多数地方存在微生物。

  通过本活动探究主题,可以提供学生亲身体验探究活动的机会,安排在课外开展探究可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安排其它教学内容,安排课堂交流,可让学生感受获得成果的快乐,培养学生的交流归纳能力。同时还可复习实验法七步骤,复习变量和实验对照组的设置,科学探究的过程和要求。完成难点的突破。

  再提出问题,引入微生物的多种生活方式,在生物圈中的多种作用,处理第二、第三个教学重点及相应的教学难点。(预计耗时10分钟)

  考虑到教学时间、学生一堂课的知识承载力,我对本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和详略处理。

  分别展示相关图片,但重点介绍过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及其在生物圈充当分解者的作用。对比大多数动物,简介充当消费者的微生物,特别提示病毒这类微生物,过着寄生生活,充当消费者。对比绿色植物,简介充

  可以自行合成有机物的微生物,在生物圈中充当生产者。实现横向联系和旧知识的复习。

  在展示完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图片后,教师进行小结:微生物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代谢类型多、代谢强度高。

  最后由学生自行对比人和大肠杆菌的繁殖速度、肉牛和酵母菌合成蛋白质的速度,得出结论:生物繁殖速度极快。

  4.巩固知识,实际应用(预计耗时3分钟)

  总结本堂课教学重点,布置课外活动和课后习题,给学生任务,培养收集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热门】生物说课稿四篇】相关文章:

1.生物说课稿四篇

2.生物说课稿四篇

3.【热门】生物说课稿4篇

4.【热门】生物说课稿3篇

5.【精华】生物说课稿四篇

6.【实用】生物说课稿四篇

7.精选生物说课稿四篇

8.关于生物说课稿四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c/tupian/435282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