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教育学试题和答案(3)

试题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四 论述题 (本大题每小题分值为20分,共7个小题)

  1论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任务的基本途径,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发挥核心作用。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首先,以教学为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决定的,是学校与工、农、商等其他部门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其次,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它所占时间最多,工作比重最大,教学的计划性、系统性比其他途径更强,能更充分地发挥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再次,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让学生掌握间接经验是教学的特色与功能,它可以迅速、有效地将人类积累起来的文明成果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智慧,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对社会发挥更积极的作用(1分)。最后,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要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我们必须正确理解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以教学为主,说明教学是学校教育主要的中心工作,而不是惟一的工作,学校的其它工作应围绕中心工作来组织开展(2分)。学校在保证教学的时间、秩序、质量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其他教育途径,使多种途径协调发挥育人的功能。

  2试论人的可教性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但是,为什么“教育”活动它“育”的是“人”而非它物/动物?这是因为人类首先存在教育的可能性。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研究对人类学、生命科学的关注不多或了解有限,因而使得这一基础性问题没有得到很好揭示。那么,人类的可教性在哪里?当今的人类学、生命科学、心理科学等所做的人类与其它物种的比较研究表明,人类的可教性广泛存在于颅腔、脑、喉腔、骨骼等区域的结构与能够之处。我们以脑的结构与功能对教育的适应性为例来说明。

  第一、可教性的结构基础

  首先从结构上看,人类具有可教性的基础。一是人类具有硕大的颅腔。人脑容量增大达1200~1400毫升。而如此“硕大”的颅腔才能容许人类发达大脑的存在。进化中形成的、不断往前集中的神经系统,则形成人脑:神经细胞大量增多,脑重量超过大多数动物,特别是人脑与体重之比超过绝大多数动物。二是人脑结构的可塑性。根据与其他灵长类的比较所进行的一项简单的计算显示,平均脑量为1350克的智人的妊娠期应该是21个月,而不是实际经历的9个月。为什么人类较早就出世呢?这是由于我们大的脑子和人类骨盆结构制约造成的结果;在脑子大的物种如人类中,婴儿断奶要比脑子较小的动物物种来得迟些,性成熟晚些,妊娠期长些,个体寿命长些。再从比较看,人脑在出生时最大仅为385克,成熟时为1350克;出生与成熟时的脑重量比约为1/3;而猿猴脑在出生时为200克,约为成熟时的1/2。即人脑在后天发展了2/3;而猿脑只发展了1/2。另外,从产道方面看,在人类进化过程中,骨盆的开口适应脑子的增大。但是骨盆开口的增大是有限度的,有效的两足行走的工程学的需要设定了这个限度。当新生儿的脑量为其现在的数值----385毫升时,便达到了这个限度”。四是人脑功能的可塑性。人类把“幼稚”的大脑带到后天来“生长2/3,不仅仅是实现脑结构的可塑性。其实,“过早来到人世”的人类,丰富的后天生活环境无疑给予了这种基于结构可塑性的功能可塑性的实现机会。因为无论如何,后天外界的刺激因素的丰富性是先天母体环境中无法相比的,具体表现在:胎儿在母体中只能够接受不完全的听觉刺激和触觉刺激,而生活在外界的婴儿却能运用视觉、听觉和触觉、动觉等方式感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单从婴儿获得胎儿所不能有的视觉看,就足以让婴儿的可塑性获得发展:人类所获得的信息中有83%是通过视觉获得的(11%通过听觉获得)。后天给予了人类功能可塑性的条件。

  第二、可教性的功能基础

  再从功能上看,人类也具有可教性基础。一是脑功能比较复杂。运用核磁共振、电子扫描等技术研究表明,人类言语活动时,大脑的兴奋区说明,人类的内在与外在活动,不但有其专门的大脑中枢调控,而且还有相关皮质区域参与,由此形成了内外刺激与人类反映之间的复杂关系,反映了人类脑功能的复杂性。二是人类脑功能的特殊性。人类不仅具有与动物类似的对具体事物(signs)刺激下发生反射的第一信号系统,而且具有存在动物所不具备的第二信号系统,即对语言、文字等抽象符号(symbols)发生反映的能力。现代脑科学技术的证实了人类这些对抽象符号发生反映的语言中枢的存在:说话中枢使得人类能够运用口头语言来传递自己的意愿;书写中枢使得人类能够运用文字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阅读中枢使得人类在视觉中枢基础上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听觉中枢使得人类能够懂得外界符号的意义。

  正是人类能够对“符号”发反映,才使得人类建立人类独具的第二信号系统,从而建立自己的文字、符号系统,即所谓“文化”,由此把人类与他物区别开来,正如人类学家卡西尔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一样;可见,在此人类符号化的过程中,人类之性----人性得以构筑。而且,人类对“符合”的反映机能中,由于作为“符号”的文字、语言是现实的概括、抽象,这种概括和抽象,就使得人不但能直接从个人经验来认识现实,而且可以从他人(前人)的经验中吸取有益经验,使得人类冲破了直接经验的牢笼。因此,人类对“符号”----文化的学习过程也就是人类自身不断符号化的过程,人类就在此过程中实现了动物的人向创造的、计划的、组织的、语言的人转变,从此意义上看,文化即人化----使人远离动物、人性日臻完善。

  此外,人类口腔、喉腔等语言器官结构的特殊性、上肢结构的灵活性等也为人类的学习提供必要条件。由此可见,正是人脑、语言器官、上肢等人类特殊的结构与功能,促使人类发生“符号”反映、心智得以发生,且可通过符号(如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智。人猿辑别由此而始。人类教育的可能性也由此而生。

  3.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从广义上说,教育是环境的一部分,是一种经过有目的地选择和提炼的特殊环境,这就决定了它的特殊地位,即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第一,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能根据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第二,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的秩序,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地投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使教育、教学得以顺利地进行。同时,学校教育又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既考虑了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又考虑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这样就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和高质量。第三。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进行的。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它是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又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因而,它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影响人的条件都要有效。第四,教育可以根据个体的遗传素质,有意识地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身心成长的方面发展。教师通过有意识地鼓励神经类型弱、反应迟缓、胆怯、积极主动性差的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经常回答提问,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他们逐渐变得活泼、主动。第五,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它能按照预定的目的选择和提炼有利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那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因素。学校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有教育意义的集体活动,以使他们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

  可见,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有人提出了“教育万能论”的观点,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决定的。17世纪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18世纪德国的思想家康德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教育万能论”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对认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把教育视为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就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因为人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由教育决定的,而是各种条件综合作用和人的多方面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只是相比较而言的。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相应的生理前提,没有环境的积极配合,没有社会发展作为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教育要发挥它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能的。

  4.评述教育目的上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是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影响较大的两个流派。

  个人本位论盛行于是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为代表。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的需要来确定。该理论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能、本性的需要决定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衡量。个人本位论的兴起和盛行的时期正是欧洲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时期,它对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思想禁锢,反对封建蒙昧主义强加于个人的一切教育要求,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但是个本位论排斥社会对教育的制约,排斥人对社会的需要是不正确的。

  社会本位论是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该理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功能加以衡量。教育结果的好坏,主要看它对社会贡献了什么,贡献的程度如何。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它的目的。社会本位论看到了教育目的的受社会制约的一面,但完全否定了教育目的的个性制约性,因此,也是不全面的。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在处理社会和人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都是不正确的(1分)。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才是科学的。教育是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教育目的的所指向的就是作为个体人的发展,教育本身也不会存在。但是,个人的生存、手段和条件。因此,个体的发展要以社会的发展为基础,受社会发展的制约,服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促使人去适应他所处于的那种社会关系、社会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如果看不到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实体,在制定和实施教育目的的时候完全无视个人的因素,不考虑人自身发展的各种需要,如求知欲的满足,美的享受和追求,以及身心健康的需要等,也可能培养出缺乏理智与情感,缺乏志趣与爱好,生活态度冷淡,精神世界贫乏的对象来。同时,教育目的如果完全不反映人的个性的发展,也可能培养出某种“标准件”,甚至可能成为强加于人的精神因素。

  5.结合当今形势,谈谈知识经济与教育的关系

  1990年联合国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1996年经合组织提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作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我们必须从教育等各个方面作好准备,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接受知识经济的挑战。

  知识经济作为信息社会的经济形态,在目前的发展中,它初步呈现以下特征:知识分子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智力资源为第一资本,知识拥有者是社会的知本家;知识资本在社会发挥主导作用,知识分子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经济趋于知识化、无形化、一体化;产生集生产、生活、研究、市场于一体的新技术社会区;“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灵魂、精神支柱。总之,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性、集成性是当前知识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比较显著的特征。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它的出现对教育的影响、冲击是空前的,它要求教育对社会转型的适应需要,避免所培养人才成为不懂得时代变化、发展的“庸才、蠢材”;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要,不能培养素质不适应于时代需要的“废人”。为此,教育必须进行系统的改革:

  确定知识经济价值观----包括认识到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把重视知识、尊重人才落到实处,不断地学习知识、树立终身教育观念,不但地更新知识。

  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通过普及基础教育,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重视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来提高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

  加速知识的社会运用转化----即要使科学技术迅速转化现实生产力,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发展科技中的作用加强,社会有效地促进科技的生产力转化。

  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建立现代大教育体系,形成开放、灵活、高效的教育管理体制,使教育终身化成为现实,人们能够不断地工作、不断地学习。

  改革现行学校教育----为增强学校教育的社会适应性,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现代人才,学校教育应当重视学生适应于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教育,能够有效地运用计算机学习、工作、生活;重整教育内容,把最新的科学技术纳入课程教学,实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改革教育方法与手段,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动第学习、探索,特别是为学生的自主创新活动提供宽松的空间;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如美国的比尔盖茨的创业事迹、清华大学的创业教育等)。

  改变知识教育策略----要纠正过去偏重于硬知识(“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教育、轻视软知识(“怎么做的知识”:Know-How、“谁有知识”:Know-Who、    “知识的时间与地点”:Know---When/Where)教育的现象,要求硬知识教育与软知识教育并重,甚至把软件知识教育放在硬知识教育的前面,教育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掌握运用方法,学会学习。

  6.论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各个特征未展开论述不给分)

  现代教育是与古代教育相对立而言的一个教育范畴,就其实质而言,现代教育是与现代化大生产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一种教育体系,它主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

  教育公共性的一种含义是指现代教育成为面向整个社会的公共事业,它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另外教育的公共性也指教育的公平性,即在提高大众素质的基础上培养精英,培育精英。

  第二、现代教育的生产性

  它指的是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元化的关系。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的生产功能将会表现的越来越明显。

  第三、现代教育的科学性

  现代教育的科学性指的是,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与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科学的指导。

  第四、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这一特征的基本含义指的是: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与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要考虑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面向未来。

  第五、现代教育的国际性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指的是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面向世界。教育应当成为促进国际理解与合作的工具,培养世界人。

  第六、现代教育终身性

  现代教育的终身性指的是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当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机会,打通正规教育与业余教育、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界限。

  第七、现代教育的革命性

  现代教育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方面都在不断地革新。现代教育的革命性源于现代生产与生活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由于科学技术的本性是不断创新的,因而教育也处于不断的革新之中。

【教育学试题和答案】相关文章:

1.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2018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3.教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4.教育学心理试题及答案

5.高等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6.教育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7.自考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8.现代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ti/212074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