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马说的练习题答案(3)

试题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马说的练习题答案四

  一、填空

  《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作者是唐朝的文学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学过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二、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⑴故虽有名马:即使

  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屈辱,埋没。

  ⑶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

  ⑷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⑹才美不外见 通“现”见

  ⑺且(况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等同

  ⑻策之不以(按照)其道: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驭

  ⑼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

  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懂得

  ⑾执策而临之:面对

  ⑿其(难道)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语气

  ⒀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三 、按原文填空。

  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 其真不知马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本文的主旨是:其真不知马也

  8、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9、诵读古文,与先贤对话,和智者交流,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韩愈《马说》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环境对人才的决定作用。

  10、面对不公平的待遇,表现作者愤世嫉俗心情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四、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别人才之人 食马者——不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五、课文写了“千里马”的那些遭遇?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遭遇”(见课文)。利用他们,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六、“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七、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

  语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修辞:排比

  作用: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讽刺、批判、不满。

  八、怎样理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因为首先是没有得到正常的喂养,食不饱,本领根本表现不出来,所以和普通的马都无法比,与食马者的无知愚妄浅薄,才造成了这样的原因。

  九、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    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十、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自己愤慨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

  十一、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的理解?

  写出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也写出来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如果没有伯乐,我们也要自己储备知识能量,寻找机会,创造机会,为社会做贡献。

  十二、本来应该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韩愈却认为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你赞同作者的观点的?说说理由。

  赞同。因为在封建社会即使有人才,没有伯乐的发现也会被埋没甚至被摧残。

  十三、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并愿意在这里工作。

  十四、对于人才,有人主张“待遇留人”假如你是一个部门的领导者,你将采取什么办法把人才留住?并简要说明理由?

  尊重人才,给他们施展的空间,让他们爱这里并愿意留在这里工作和发展。

  十五、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十六、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为什么?

  不一样。马说是让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是上层领导到下层去选拔人才

  十七、对对联: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

  下联:仕途失意作马说

  马说的练习题答案五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铲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安求其能千里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执策而临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文:

  3、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4分)

  答:

  4、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参考答案】

  1、(1)受屈辱    (2)怎么     (3)通“饲”,喂养    (4)名“马鞭子”

  2、驾驭(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伯乐更重要。(1分)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2分)

  4、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二、阅读《马说》,完成文后各题: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55.5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2)才美不外见(       )

  (3)策之不以其道(                )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作者把千里马不能千里归罪于食马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2分)

  4、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3分)

【参考答案】

  1、(1)只是   (2)通“现”,显现  (3)鞭打   (4)通晓,明白

  2、(1)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3、言之成理即可。不同意。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赏识,应主动寻找机会。

  4、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马说的练习题答案】相关文章:

1.师说的练习题及答案

2.鸟说的原文以及练习题答案解析

3.马说的练习题目以及答案

4.《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及答案

5.《送东阳马生序》节选练习题及答案

6.《张之万之马》练习题及答案

7.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及答案

8.《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及答案分析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ti/235104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