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初三语文测试题及答案

试题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初三语文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共16分)

  1.下列加点字的字形和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沉湎(miǎn) 倒坍(tā) 袅(niǎo)袅烟云 臆(yì)测

  B.羸(léi)弱 馈(kuì)赠 浩瀚无银(yín) 一泻(xiè)千里

  C.攫(jué)取 休憩(qì) 精力充沛(pèi) 万籁(lài)俱寂

  D.徘徊(huái) 荫庇(bì) 有条不紊(wěn) 咄(duǒ)咄逼人

  2.下列每组词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将正确的字依次写在后面的横线上。(2分)

  A.锐不可挡 大爱无疆 无人问津 气宇轩昂

  B.进退维谷 相形见绌 莫衷一事 语无伦次

  C.草长莺飞 怡然自得 全神贯注 消声匿迹

  D.断章取意 深恶痛绝 持之以恒 同舟共济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莫言从“内部” 中国社会,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令人震撼地挖掘了其中最隐秘的真实。

  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 。

  ③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代表的一大批平凡人物“舍生忘死”“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 沉沦在冷漠与麻木中的人们:善与美主宰着世界,恶与丑终将被埋葬。

  A.审视 期待 警醒 B.审查 期盼 唤醒

  C.审查 期待 唤醒 D.审视 期盼 警醒

  4.名著阅读。(4分,每小题2分)

  等村巷里最后一个孩子的脚步声也消失了,杜小康才走出红门。那时,村巷里,只有一巷满满的月光。他独自从地上捡起一根孩子们遗落的木棍,随便砍了几下,重又扔在地上,然后返回红门里。

  这样过了些日子,杜小康终于走出红门,并且在大部分时间里将自己暴露在外面。他东走西走。他要让所有油麻地的孩子都能看见他。他像往常一样,穿着油麻地孩子中最好最干净的衣服,并且不免夸张地表现着他的快乐。

  (1)上面的文段节选自《 》,在小说中,杜小康此前经历了怎样的变故?

  (2)从选段中可以看出杜小康是一个  的人。

  5.根据提示,修改下面一段文字。(3分)

  ①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国家,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敬 崇尚 崇拜)“和谐”的民族。②可以说,中国的哲学智慧,集中体现在一个和字上。③不仅它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质,也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标准。

  (1)请从第①句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2)第②句有一处缺少标点,请将补上标点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3)第③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6.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者或篇名。(3分)

  (1) ,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3)无情有恨何人觉? 。( 《白莲》)

  (4) ,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 》)

第二部分(共54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淳朴的农民朋友邀请诗人到家里作客,他对诗人说,请别嫌弃农家的酒有些浑浊,今年农作物丰收了,家里有丰足的鸡和猪款待您。

  B.在前往农家的路上,诗人越过一重重山,蹚过一道道水,正疑惑无路可行之时,忽见柳林浓绿,花丛艳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一路走来,诗人感悟到了生活的道理: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只要努力探索,就一定能寻找到出路,到达目的地。

  C.春社祭日已临近,村民们穿着布衣,带着素帽,你吹着箫,我击着鼓,一起快乐地庆祝丰收——村子里仍然保存着古朴浓厚的乡俗民风。

  D.热情的主人,变幻的美景,淳朴的民风,都使诗人不但流连忘返,还与村民相约;虽然自己年老体弱,即使拄着拐杖,即使是在月夜,以后也可能随时再来登门拜访。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③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⑤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注】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③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④禽:通“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⑤勍(qíng):强而有力。⑥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

  ②公伤股,门官歼焉。 __________________

  ③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__________________

  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看,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具体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概括说明两文在写作目的或写法上的相同之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15分)

  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②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常引用的。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③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桩。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呜呼哀哉了。

  ④这些皇帝手样去呵护这株小草,大家能不能做到?”

  “能!”官兵们哄然大笑道。“记住,谁碰坏了小草,就罚谁休假带十盆花回来。”连长又补充了一句。

  列兵连忙把那株小草移栽到了一个小小的罐头盒里。官兵们把罐头盒放进了连长的房间。从此,列兵拥有了一个最光荣的职务——护草卫士。

  阳春四月,花影绰约,蜂蝶翻飞,而海拔5300米的塔克逊却还是白雪皑皑,雪峰林立。自然界馈赠官兵们的仅仅是只有一株草的春天,但大家都已学会了珍惜。

  那些散落在小山坳里的铁营房,顺着山坡一层一层呈梯级格式排列。棉衣、棉裤、棉帽、大头皮鞋把这里的官兵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每天如此。即使是这样,在这里当兵的人,内心依然有一颗望春之心,他们相信自己一定能在严寒的包围中冲破冰雪,让春天的气息像他们铿锵的脚步一样缓缓地踏步而来。

  每当太阳升到山顶,官兵们就抱着那株小草,站在阳光里,唱着歌儿,向远方的妈妈问好。

  每当想起那株小草,我就想起生命的颜色;想起生命的颜色,我就想起塔克逊的春天,生命只有在这个高度上跋涉过以后,你才有可能意会到5300这个数字的高低、轻重和色彩。

  关于塔克逊的这株小草究竟是如何诞生在塔克逊的,至今仍是个耐人寻味的谜。塔克逊的官兵仅为一株小草而感到满足,我知道这个春天他们才是最幸福的人。

  (文章有删改)

  15.文章1、2两段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对全文来说,这两段有什么作用?(4分)

  16.阅读全文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的主要故事。(4分)

  17.对一株小草的呵护,从官兵们的动作中是可以看出来的。请找出文中能表现官兵呵护 小草的动作的语句。(4分)

  18.“果真如此,春天来了!”请结合语境体会排长说这句话时的心情。(4分)

  19.请从修辞的角度对下面语句略作赏析。(5分)

  “那破土而出的新芽,嫩得像刚出生的婴儿,细如爷爷左下颌的那一根胡须。”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ti/256224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