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写作命题与试题分析

试题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2011全国课标1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最近公布了21世纪全球十大新闻,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排在第一位,是新世纪的最大新闻。该所跟踪全球75万家主要纸媒体、电子媒体和互联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关中国崛起的新闻已经播发了3亿次。

  对于中国的巨大变化,其中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又是什么呢据《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对中国公众的调查,得票率依次是“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

  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能力层级在原来设定的E级基础上,又加上了F级,F级,根据新课标考试大纲的说明是:“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针对目前考生应试作文模仿、套作严重,评卷员在“发展等级”上的评分多评在“有文采”上,2011年在写作的能力层级中明确补上F级,以期考生和评卷员重视“发展等级”中的“深刻”、“丰富”和“有创意”,要像重视“有文采”一样。写作能力与探究能力密切相关。重视写作中探究能力的培养,符合新课标语文课改的要求,也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作文试题继续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型。在命制试题时,对两处试题用语作了修改。一处是题干中,“选准角度”改为“选好角度”。一处是评分标准关于“题意”项说明中,“选择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的属于‘符合题意”’改为“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这两处修改都是有关角度的,意在拓宽选题角度的包容性。

  试题材料来源于报刊和网络上有关中国发展状态的评价,内容贴近时代生活,材料范围视野宽广,有利于学生寻找作文材料和确定立意。试题材料由两部分构成,第一段交代的是有关“中国崛起”这一评价的来源及其可信度,其中的“21世纪”是时间的定位,“全球十大新闻”是范围的定位,“排在第一位”是名次的定位,“75万家”和“3亿次”则是中国崛起的影响力的定位。这些关键信息的概括表述对于考生来讲很重要,读懂了这一段就能准确把握该题的大方向,也有助于在材料内容及含义涉及的范围内选择立意的角度。能否达到评分标准中基础等级所强调的“符合题意”,对这一段材料的信息筛选及综合领悟很重要。

  材料的第二段给出的是聚焦型的信息,是针对“中国崛起”这个世界级的宏观评价做出的引导。面对“中国崛起”这个大题如何使考生有话可说,材料坚持让事实说话,因此选择了《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的调查。这个事实材料将考生对“中国崛起”的认识具体化,也体现出新材料作文在立意方面提出的“多角度”的特征。所谓聚焦型信息在材料中主要体现在调查得票的六个项目上。这六个项目实际代表了中国崛起的六个观察视角,考生无论选择哪一个都可以认为是“在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内选择角度”,同时,如果有考生选择将上述六项调查一一列入评说范围或选择其中的两项、三项来写作也无不可。但是在实现多角度立意的同时,如何区分立意的高下也不能忽视,所以试题用“选好角度”为立意的层级化做了一定的指引,将这个层级的区分任务留给了阅卷场,期望根据试卷的实际情况加以判定。总之,第二段材料在聚焦一个大主题的同时,更多的是为了起到对选择角度确定立意作发散式引导的作用。

  事实材料的好处是有利于杜绝套作与抄袭,有利于引导考生以事实为依据展开联想,其思考的过程,对于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该题的写作要求指出“对于中

  国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是一句具有桥梁作用的引导语,强调的是考生要在材料所示的事实基础上,联系个人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感受到的具体内容,然后发现、搜索、构思作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ti/71759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