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香港与内地之间人口跨境流动的社会学意义论文(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2005年1—3月23。757。222。896。8

  2008年7—9月21。826。221。266。0

  数据来源:《第四十九号专题报告书》,香港统计署2009年2月。

  与整体就业人口相比,这218200名曾在内地工作的人士的教育程度较高,他们中约46。4%具专上教育程度,而整体就业人口中的相应比例则为31。8%。在具不同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士中,具专上教育程度的人士曾在内地工作的比率最高,当中具专上非学位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士曾在内地工作的比率为7。3%,而具专上学位教育程度的相应比率则为10。1%。在该218200人中,超过五分之四在内地工作时从事较高阶层的职业。当中约44。2%为经理及行政级人员,另42。3%为专业及辅助专业人员。这些数字远高于整体就业人口中的相应比例10。1%及26。3%。该212600名就业人士在现职的每月就业收入中位数为20000元,较整体就业人口的每月就业收入中位数10500元为高。

  2。在内地居住的香港居民。据2007年调查,6个月内曾在内地居住3个月或以上时间的18岁及以上年龄香港居民,这些居民既在香港居住亦在内地居住,人数为155400人(见表2)。与工作人口的特征相似,这些在内地居住

  人口的教育程度、工作职位和月收入都比香港人口总体水平高,其中144100人在内地自置住宅物业,比率高达92。7%。

  表2。在内地居住的18岁以上香港人口2001年4—6月2003年5—8月2005年5—7月2007年12月—2008年3月

  人口数(千人)41。361。891。8155。0

  数据来源:《第三十八号专题报告书》,香港统计署2009年4月。

  按2008年的统计数据,这些香港人口中83%居住在广东省,只有17%居住在广东以外各省;其中31。3%住在深圳,16。5%住在广州,11。2%住在东莞,24%住在广东其他地区。总体来看,他们的居住地点在空间上都比较靠近香港,而且通常有非常方便的交通方式沟通两地。例如中山市有两地水上交通和口岸。

  3。在香港工作的内地居民。香港为吸引内地及境外人才,于1990年以后实施“非本地专才赴港就业计划”,其中包括“海外内地专才输入计划”(OCP),并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7月起实施“内地学生留港工作计划”(MSG)和“内地专业人才输入计划”(ASMTP),自2000年至2008年3月底,前两项计划的入境人数约为5000人,2003年起实施的“内地专业人才输入计划”至2008年3月底达到21697人,这样三项计划输入的内地专才移民已近3万人。他们绝大部分拥有本科以上学位,作为高级管理人员、专业人士和辅助专业人士等专业人才身份获得工作签证在香港工作。

  三、高移动频率和“自己人的社区”

  除了上面数据显示的专业性较强和收入水平相对高之外,粤港之间跨境流动人口的另一个特征是跨境往返移动的频率很高。在2008年3月统计前12个月内曾在内地工作的218200人中,32。0%在此期间曾往返内地50次及以上,往返20~49次者33。9%,10~19次者13。5%,1~9次者20。6%,总计往返内地频率的中位数为40次,高于2005年进行的专题访问所得的相应中位数36次。关于每次在内地工作的平均逗留时间,在这21万余人中,36。5%每次平均逗留内地1~2天,14。2%每次平均逗留3~4天,36。4%则每次平均逗留5~7天,平均中位数为4天。而根据访谈资料,高频率流动的原因主要是与留港的家人团聚,其他原因包括工作需要和寻求医疗等。即使跨境生活已经持续了数年,但他们仍然保持着这种高频率的跨境流动。反观内地在香港工作的专才,情形也类似,他们的往返频率不及港人那么高,但其家人亦基本上留在内地,不跟随本人南迁。由此可见,在这些人群的观念中,跨境生活和工作都是暂时性的,所以他们才会把家人留在原居地。

  超过一半的跨境港人在香港拥有自置物业,而出于投资或者方便生活考虑,跨境港人中不少也在内地置有物业。香港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12月至2008年3月调查期内,59。5%的港人在内地居住在住宅楼宇内,25。8%居住在员工宿舍;居住在住宅楼宇内的港人,15。3%拥有所居物业。此外有25。8%由雇主提供,39。4%由亲友提供。总计在内地拥有自置物业的香港住户超过12。7万,占香港住户5。7%。由于很多香港居民在内地购买或租用房屋,在广东省几个大城市逐渐形成了香港居民相对集中的居住区。

  上世纪90年代初,广州番禺祈福新邨就把商品房销售对象锁定香港人这个特定群体,把这里定位成一个香港人回乡度假的地方,到香港回归前后,祈福新邨70%的房子卖给了香港人。这里成为香港人聚居的地方,每天都可以看到许多香港人带着大包小包从市区采购的生活物品搭乘社区巴士回香港。随后的雅居乐、碧桂园、星河湾这些位于番禺的楼盘也有着类似的定位。这些以香港人为销售对象的住宅区把香港住宅小区的设计格式和管理模式也复制到广东各大城市。例如引进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来管理小区,在中高级住宅区中建设“会所”作为业主活动场所。

  由于港人在内地生活的持续时间比较短,又多聚居于设施相对比较完善的住宅小区,或者居于企业指定的员工宿舍,家人不跟随迁移,需要寻求例如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时就返回原居地,因此多数港人在内地基本上生活在自我隔离的状态,极少参与社区活动,极少作出社会适应的努力。在香港生活和工作的内地专才虽然也频繁往返两地,但一般每次在香港持续停留的时间相对较长,通常都在一周以上,因此社交方面的积极性也相对较高。但是,调查资料显示,他们多数交往的对象不是香港本地人,而是和他们一样具有移民经历的内地人,同时也和迁移前的内地亲友保持着非常密切的沟通和情感关系,凭藉一张跨越香港与内地的社会关系网络来解决异地生活遇到的困难。如果说香港人在内地社交状态的特点是自我隔离,那么内地人在香港社交状态的特点则是群体隔离。

  四、跨境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和跨地域认同

  由此看来,跨境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主要是通过三个方式达到的:1。通过频繁往返以满足公共服务需求;2。通过原居地的亲友网络或移居地的移民(即具有相似迁移经历的人)网络来解决移居地的生活问题;3。通过频繁往返和家人团聚来消减在迁移地社交不足带来的孤独。有趣的是,也许由于主要问题都能够通过跨境往返流动来全部或部分解决,在这些流动人口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人认为他们在异地生活基本上没有适应方面的困难。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154410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