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香港与内地之间人口跨境流动的社会学意义论文(3)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近半香港居民认为他们在内地居住和工作没有遇到任何困难。在遇到问题的受访者当中,约有18%回答他们遇到的问题是社会治安,由于这个问题主要指向整体社会环境而非个人的生活适应,因此可以认为大部分香港居民在内地居住和工作过程中,社会适应方面的困难很小(见表3)。

  表3。2007年12月—2008年3月统计的跨境工作港人的社会适应在内地工作和生活遇到的困难人数(千人)百分比

  没有困难107。449。2

  有困难110。850。8

  其中:治安38。817。8

  与家人分隔两地33。615。4

  商贸制度19。79。0

  医疗服务19。79。0

  法律制度19。78。7

  同事工作态度19。18。7

  用不同方言沟通18。18。3

  交通方面13。16。0

  注:数据由多项选择统计。

  数据来源:《第四十九号专题报告书》,香港统计署2009年2月。

  香港政府的统计资料和我们的访谈资料都显示,人口跨境流动的理由都是寻求更高的收入、更好的职位和生活环境。对香港居民来说,内地较低的住宅价格和生活成本也是吸引他们的原因(见表4)。

  表4。2007年12月—2008年3月统计期吸引香港人在内地居住的原因1。工作需要45。4%

  2。内地居住环境较好22。6%

  3。在内地有亲戚12。4%

  4。内地生活成本较低9。7%

  数据来源:《第三十八号专题报告书》,香港统计署2009年4月。

  虽然在香港工作的内地专才移民在香港购置物业的比例很低,但是这些内地专才认为香港是学习和进行个人职业资历积累的好地方。与内地相比,香港更接近西方市场和西方文化,是发展职业的良好踏脚石。

  然而,我们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内地的香港居民和香港的内地居民,对学习当地文化、融入当地社会所作的努力都很少。他们认为,香港、内地、国外都是有可能选择的工作地和生活地,对地域抱有灵活可变的认同。对香港居民来说,当他们发现其他地方有更好的工作机会时就会毫不犹豫地离开。

  表5。2007年12月—2008年3月统计期吸引香港人返回香港居住的原因1。香港经济环境改善30。2%

  2。难以适应内地生活24。2%

  3。香港就业机会增加16。2%

  4。大部分亲友在香港13。9%

  5。与配偶子女团聚12。9%

  数据来源:《第三十八号专题报告书》,香港统计署2009年4月。

  把表3、表4、表5结合起来看,香港人前往内地生活的原因与返回香港生活的原因基本上是类似的,说明这群流动人口其实并未把迁移地视为永久的选择,相反,迁移是暂时性的,只要比较优势改变,他们就会改变选择。换句话说,跨境流动人群完全缺乏对移居地的认同和归属感。

  对于在香港工作的内地居民来说,香港与其说是一个家,倒不如说是一个战场,他们在那里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30位受访者当中几乎没有人把香港视

  为永久居留地,他们认为人生的下一站可能前往国外,可能返回内地;即使其中有些人在香港工作已经近10年,但仍然有一颗“漂泊的心灵”。以下两位专才的谈话很有代表性:

  (访谈记录22,OCP)我觉得我可以包容各种文化,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但是骨子里还是(中国)大陆的思维。在哪就该尽哪个地方(居民)的义务。我对美国也是挺有感情的,在美国呆了十几年,可以说它是我第二故乡,香港可能是我的第三故乡。

  (访谈记录16,MSG)差不多七八年可能最多就十年,或者过了香港之后下一站就是外国也说不定,但是之后会回去内地,因为那时候父母也老了嘛,需要我们去照顾。而且我很想回去内地做一些事情,内地社工比较少,我学了这个专业,在这个方面有优势有经验,干吗不回去做些事情呢?

  总结

  众所周知,香港与内地之间人口的跨境流动是在香港与内地经济参与全球市场的程度越来越深而产生的,这种全球化同时也加深了香港与内地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我们发现,流动性是香港与内地之间跨境移动人口的显著特征。一方面他们是某种类型的移民,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工作和生活,甚至租用或自置住宅物业;另一方面,他们也难以被归类为移民,他们没有永久居留的意识,不放弃自己原来的居民身份,而是策略性地同时拥有多个居留身份。他们也没有融入当地社会的自我压力,而是自觉地与移居地社会保持某种自我隔离或者群体隔离。

  社会学关于“社会”的传统定义是指自成一体内部团结、共同的公民身份与清晰的政府管治边界的社会实体。因此,移民意味着从一地出发终止于另一地。但是大量多向摆动的移民将模糊这些社会群体和行政管治的边界,香港与内地跨境流动人口展示出的这种流动的复杂性,使我们重新思考居民身份与认同、社会团结与有效管治等深层概念的含义与机制。

  【责任编辑】李小凤

  【参考文献】

  [1][美]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Portes,A。&JoshDeWind。ACross—AtlanticDialogue:TheProgressofResearchandTheoryintheStudyofInternationalMigration[A]。Portes,A。&JoshDeWind(ed。)。RethinkingMigration:NewTheoreticalandEmpiricalPerspectives[C]。NewYork:BerghahnBooks,2007。

  [3]Castles,S。TheFactorsThatMakeandUnmakeMigrationPolicies[J]。InternationalMigrationReview,2004(3)。

  [4]Vertovec,Steven。MigrantTransnationalismandModesofTransformation[J]。InternationalMigrationReview,2004(3)。

  [5]Chan,Kwok—bun。ChineseIdentities,EthnicityandCosmopolitanism[M]。London:Routledge,2005。

  [6]Urry,John。MobileSociology[J]。TheBritishJournalofSociology,2010(1)。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154410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