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高职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摘要]音乐无处不在。欣赏音乐能力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有有意、无意形成的,有因明确目的而提升的。音乐欣赏能力形成是个积累过程,更多的要依赖后天的培养,社会、个体、家庭都是培养音乐欣赏能力的因素。高职学生在院校接受的音乐欣赏教学是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形成和积累的黄金时机。他们接触到的音乐欣赏概念和记忆到的许多各种风格的音乐旋律,以及这些旋律应该带给听者什么样的联觉相关概念,都会在这些学生将来的音乐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高职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论文

[关键词]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日本著名的钢琴家、指挥家久石让,在央视的一次采访中说,他年少时虽然学习和欣赏了不少交响乐作品,但只是听过,没有感觉,不为所动。而当他从事指挥、钢琴演奏工作后,回头涉足记忆中的交响乐,才深深体味之中的壮大和宏伟,从而让他创作出一部又一部脍炙人口的优秀音乐作品,其中不乏带有浓重交响乐风格的电影音乐。笔者中学时代的化学老师,喜欢听京剧,问其为什么喜欢,他说本来也不喜欢,只应知道京剧是国粹,必然有她的可听之处,为了此生不错过被冠之为国粹的京剧,就刻意听之,久而久之,爱上了京剧。石久从听过、没有感觉、不为所动到体味之中的壮大和宏伟继而创作出带有交响乐风格的电影音乐;那位化学老师从本不喜欢到刻意听之直至爱上京剧,都经历过了一个长期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从记忆成为感动的过程,是从感性上升为理性的过程,是人生经历积累的过程,是音乐欣赏能力形成和积累的过程。笔者从事高职音乐欣赏教学多年了,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是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为音乐所动的。比如二胡独奏《二泉印月》,它是中国民族音乐、二胡演奏作品的精华,音乐欣赏教学显然是不能避开的。当介绍作品开始“叹气般”的下行旋律,铺垫了整个乐曲忧伤的基调;介绍整个乐曲悲而不伤,平静道来,但音乐内在却蕴育了强大的被压抑的力量,是一种曾经沧海、伤痛过去的恍如隔世感觉等,这些需要有些情感经历或情感体验的人才能真正感悟,对年纪轻、阅历浅的高职学生而言,在课堂短短的几十分钟里让他与阿炳的音乐和老师产生共鸣,实在勉为其难。所以高职音乐欣赏教学,要把控好音乐欣赏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要充分认识高职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做到既不让学生错失在校学习的黄金时机,又不能拔苗助长。

  欣赏音乐能力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原始的,与生俱来的。一个很时尚的年轻通俗歌手,说他就是在小学时的一次汇演中听到其他班唱的合唱里居然有声部,这种声部的和谐让他感到头皮发麻,大脑深处升起一阵美好的冲动,这美妙的合唱深深地打动了他,让他从此喜欢上了音乐,从而成就了他的音乐人生;

  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在进行《云南印象》的音乐创作时,找到作曲家三宝,请他聆听由当地农民演唱的民歌,三宝说歌声让他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这是对这种超具震撼力和感染力的民间音乐的一种强烈感动。笔者曾经与一舞蹈老师一起戴着耳机听王宏伟清唱的陕北民歌《泪蛋蛋撒在沙蒿蒿林》,当王宏伟极具穿透力的男高音,带着黄土地的劲风响在耳边时,我们同时出现了“鸡皮疙瘩”反应。这种感受就几十秒钟,是一种快速的“审美反射”,它无需反映出作品的意味与思想,是一种来自对音乐本身的纯愉悦,是一个欣赏者对真正的好音乐作品的最原始的反应。这种原始、初级的对音乐的反应会引致听者对音乐的兴趣、爱好、痴迷和感动,这种感动可能不是几个简单的形容词能表达得了的。

  二是有意和无意形成的。从婴儿时期睁大眼睛听妈妈唱的摇篮曲开始,到幼儿园拍着小手跟着节拍起舞,到小学时用稚嫩的嗓子跟着老师喊歌,中学时没事挂在耳朵上的随身听,到大学的音乐欣赏课,步入社会后私家车里的CD,音乐厅里的音乐会,至到临终弥留之际听到的催人泪下的旧歌谣……这里面,有无意识的音乐欣赏,也有有意识的音乐欣赏,它们或早或晚能唤起人们内心的情感。而作为大部分人(非从事音乐专业学习和工作的人)而言,接受无意识的音乐欣赏教育要远远多于有意识的音乐欣赏教育,大部分人甚至一生都没有接受过专门的音乐欣赏教育,无意识的音乐欣赏是他们音乐生活的主体,这种无意识的音乐欣赏决定了他们音乐生活的水平、风格和质量。比如上世纪70年代户外高音喇叭播放的是样板戏,以《台湾,我的骨肉同胞》为典型代表的高歌型歌曲,成长在那个年代的人几乎都喜欢而且会来几段样板戏,几乎都愿意或者会大着嗓门歌唱;上世纪70年代邓丽君的风行,社会上又出现邓丽君迷,年轻女孩模仿邓丽君的“气声唱法”成为时尚;上世纪70年代农村的孩子会吹笛子、拉二胡,上世纪80年代城市的青年开始弹吉它,当今孩子被父母送去学钢琴,有因此成才的,但更多的只是作为爱好培养。在持续一生的社会音乐欣赏教育过程中,有很多人因此走上了专业音乐队伍,他们很大部分的音乐审美、音乐概念甚至音乐理论知识,都是在这些看似没有教学目的音乐欣赏过程中获得的,在无意识的音乐教育中实现了音乐欣赏。三是有明确目的而提升。

  当一个人在生活中受到了挫折和打击,会将自己独自关起来,将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开到大音响,让自己沉浸在震憾的音乐中,求得与音乐的共鸣,让自身的痛苦在音乐中得到释放,并将对音乐的感受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和高度;上世纪60、70年代的音乐作品匮缺,音乐欣赏几乎只能从样板戏开始,人们在仅有的八出戏中翻来覆去地品味其中韵味,以使形成了许多与戏曲音乐表现规律有关的概念:什么样的音乐是果敢?什么样的音乐是愤怒?什么样的音乐是悲伤?什么样的音乐是倾诉?什么样的音乐是喜悦?什么样的音乐是狂欢?时过境迁,那个年代的人们,真的爱上了那样的音乐表达方式,去卡拉OK会对样板戏唱段情有独钟。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193427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