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基于绿色技术下的高科技仿生学研究论文(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一)仿生学的内涵及发展其充要条件

  仿生学大约于1960年才开始使用。仿生学不仅仅可以作为基础科研中的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技术原理构思的工作中也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工具。

  从仿生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具有师法自然的充分条件。人类生活的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产生,在数万亿年的发展过程中通过生物界的优胜劣汰不断地表现出高超技能和高能特征的生物,这些生物的特有属性特征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灵感的源泉和智慧的宝库。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生物表现出了独特地属性特性和与自然界的相融合的生态特征,例如蝙蝠利用超声波定位,蝗虫强有力的后退起飞,蜂窝的六角形结构等等。这些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属性给我们提供技术基本方法和技术原理构思方法。在20世纪的后半期我们对工业革命过程中的环境问题的思考中,技术的“双刃剑”问题再次被提及,在关于如何改进技术,如何发展技术的问题中如何走出高消耗、高污染和高浪费的技术发展怪圈中,大自然却给我们提供了现实的模板和范式,这有助于我们房屋设计的新的变革。与此同时,科学工作者的视野,也开始转移到仿生学的领域,逐步开始研究自然事物的优良品质。仿生学的关注度也不断被提高到日益突出的地位,仿生学研究也获得了大量的成果,并不断地被投入到生产实践。

  从绿色技术的角度而言,仿生学师法自然有其必要性。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失调和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突出的全球问题的大背景下,现在技术手段的利弊祸福问题引起的广泛的关注,在生态哲学的要求下绿色技术的观念被广泛地接受、采纳和运用。绿色技术是一种要求技术不仅要创造经济价值而且要肩负起社会价值,尤其是生态价值。在马克思的生态技术观里,我们不能只注重技术本身的单项的功能,同时要兼顾“正效果”和“负效果”。在开发和实用技术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技术的负面的效应,积极谋求“正效果”的最大化,竭力实现科学技术的绿色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的和谐发展。在时代的要求和环境的压力下,师法自然,以自然为价值取向的生态伦理技术观念逐步确立起来。自然本身固有的属性不断被重视、认识、开发和才用,不断地探索一条既有利于实现保护自然又有助于人类和谐发展的新型道路。仿生学的创立和发展,为这一道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仿生学开始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到整体,由要素到系统,由结构到功能的研究不断地开发出先进的绿色技术。当今的高科技仿生学技术,不断呈现出从功能模拟逐步到信息仿生,从力学仿生到化学仿生,从个体仿生到控制仿生的新的态势。这三种新的态势相互糅和,互为关联,互相交叉耦合,不容分割,这为新的高科技技术产业的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范式。这也要求了在我们在技术的运用上注重对绿色概念的注入,深刻的认识到仿生学对绿色技术的必要性,做到师法自然,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

  (二)促进绿色技术下仿生学的发展途径

  绿色技术的发展是生态哲学的一种技术要求,而且绿色技术对于现实的生活也有其现实的意义。仿生学作为绿色技术的重要方法与途径,要成功地在社会中推广和使用,积极发挥其在实现生产实践中的作用,需要不断完善完备的理论,不断成熟的技术和国家的制度及政策作为仿生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与依据。只有具备了这种从内而外的种种条件,仿生学的发展才能更为宽广。

  首先,不断提高高科技仿生学的理论创新。我国在步入新世纪之后不断地提出技术创新的要求,这不仅仅是对现阶段技术发展的要求,也是对理论创新的一大挑战。如今,发展以仿生学为主题的绿色技术就要求更多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验工作者不断发现新规律,提出新理论,建立新技术,不断建立健全仿生学的理论基础。这也对研究队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我们不断教育和培养出具有创造性能力的高素质科研人员,要求学校和社会不断地给优秀人才更多的机会参与科研工作,打造一个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研队伍,为理论创新提供优良的精神保障。同时要求发挥企业在创新机制中的核心和主体作用,发挥企业资源整合的灵活、多变和高效的特点,积极使科研成果转化为先进的技术生产力,促进理论成果的转化,为理论创新提供强大动力。

  科学理论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证伪的过程。科学的发展过程深刻揭示了理论是始于问题且终于问题的,作为科学工作者要大胆提出猜测和新的假说,反对过于经验和教条式的思维,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对于理论的错误采取一种包容的态度,从而不断丰富我们的科学技术理论宝库。

  其次,不断完善技术操作的成熟程度。仿生学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的60年代,在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黄金阶段,在步入新世纪后依旧体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景。仿生学的发展由原本单纯的功能模仿到信息模仿,力学模仿到化学模仿,个体仿生到控制仿生的新的突破点和生长点。但是在仿生学技术取得如此成功的前提下,我们依旧有些技术不够成熟。信息仿生、化学仿生和控制仿生的这种将自然系统的整体作为研究客体的仿生学研究的方法总体上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目前大部分研究成果集中在对结构和功能、力学和物理、个体到生态的局部仿生为主。整体仿生学的研究技术还有不成熟。而在局部仿生学的研究过程中,强调的是对自然事物的个体属性的研究。这种局部性的研究,容易造成人与自然的冲突与矛盾,不如基于对蝙蝠等动物的超声波研究,而开发使用的无线电以及超声波技术形成了对生物磁场的干扰,造成每年都有动物因为无线电波的干扰而丧命。我们对于我们没有将整个生态系统考虑在内,不能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物仿生学研究的整体性研究已成为仿生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而言,技术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科学理论的发展。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是独立运行的双轨道。科学技术的相互交融日益密切,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和科学技术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技术的进步有助于为理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有助于理论的检验促进理论成果的产生,从而为理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后盾。

  最后,不断加强国家政策保障。实现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离不开稳定长效的政策保证,国家的政策诱导和制度建设是促进以仿生学主题的绿色技术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政策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研究环境、流动的资源环境和完备的创新激励机制。国家通过宏观和微观的政策可以制定稳定的科技发展政策和战略;引导社会对科技投入的方向;改善科学研究场所的基础设施;健全完备的人才培养计划;建设长期有效的科技激励政策;对科技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估等。这些不可比拟的优势,要求国家在科技政策引导的过程中要起主导的作用。绿色技术的实施与发展离不开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要促进以仿生学为主导的绿色技术在全社会的广泛开展,就要求政府加大对相关方面的政策的引导,鼓励和推进企事业单位才用绿色环保技术;加大对于绿色仿生技术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建立绿色仿生技术队伍的人才保障;积极健全技术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员对于绿色仿生技术的新研究新发展。

  我国正在不断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就需要发挥国家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科学研究团体的相互交流与有效互动。为科学研究活动建立健全科学中介服务体系,形成寓军于民、军民结合的国防科技研究,加大优势区域的区域创新、发挥企业的核心作用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科学研究体系和科研与高等院校相结合的科研团队。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的道路。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全面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宏伟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绿色仿生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是脱离不开的,相互耦合不可分割的,缺少哪一个都无法达到绿色仿生技术的运用与发展。绿色仿生技术的现实需要及其实现的可能性,要求我们为绿色仿生技术提供全方位的发展途径,而只有建立健全了全方位的技术发展环境,才能更为有效地促进绿色技术的运用与发展。  三、结语

  对于国家的现实生活而言,仿生学的发展是实现生态中国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手段,为国家的生产发展提供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为人与生态之间的健康和谐发展插上了技术的翅膀。

  生态哲学的观念也不断被人类所共同接受,而以仿生型高科技为先导的绿色技术也必将成为今后生产实践的主流技术手段。促进高科技仿生型技术的发展必将为促进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也为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黄志斌.新编自然辩证法[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201-213.

  [2] 任露泉,梁云虹.耦合仿生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 黄志斌,刘志峰.当代生态哲学及绿色设计方法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4] 黄志斌,汪宜丹.高新科技技术仿生化发展的态势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0).

  [5] 万伦来,黄志斌.绿色技术创新: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J].生态经济,2004,(6).

  [6] 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7] 李红.浅议仿生学在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2.

【基于绿色技术下的高科技仿生学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研究基于云计算角度下的数据存储安全技术论文

2.基于仿生学的产品设计应用研究论文

3.基于历史主线教学下的精炼课堂论文

4.基于设计的工业设计工程技术类课程教学研究工学论文

5.高科技语境下的电影运动镜头分析论文

6.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论文

7.浅析迷彩伪装涂料的仿生学理论与技术论文

8.基于植物保护的绿色种植管理技术浅议论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04107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