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现代循环农业的兴起与反思论文(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传统农业循环结构的变迁及原因分析

  当前,传统农业中形成的农业循环系统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发展的思路不再依靠农业内部或村庄内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统农业循环观和循环实践逐渐退出农业生产的历史。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加,特别是设施农业的兴起,农业生产突破了时节、物候限制,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种植模式。另外,农村社会中的生态施肥思想也被投入产出的经济核算逐渐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弃使用人畜粪便、秸秆堆肥、灶灰坑灰等有机肥,而更多的使用化肥,这就使得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的能量循环走向终结。在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通过使用农家肥、青肥、土地轮种、套种、灌溉、修建梯田等多种方式,基本实现了对土地的永续利用。而在现代社会,农业生产过多地依赖化肥和农药,土地在短短的30多年间就已经出现了硬化、板结、地力下降、酸碱度失衡、有毒物质超标等一系列问题[8]。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传统循环农业的终结?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是农民循环观念的变化。传统农业生产中农民一方面要固守在土地上,另一方面又要顾及到农作物自身“种子—植株—种子”的生长节律和自然地理、四季节律、气候物候的循环节律,农民必须为应对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而在农业生产生活上做好适应性的安排,这就强化了循环往复观念。而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生产已经很少关注天时、地宜因素。虽然在总体上还是春耕秋收,但是在具体的耕种环节上,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开始凸显出来。如顺应动植物生长规律的农作制度被现代科技所改变,大棚技术使得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周期可以不再遵循天时、物候等。也就是说,现代农业生产实践使得农民在几千年来形成的循环观念不断弱化。第二是轮作轮耕和间作套种等种植制度的变化。合理的轮作轮耕和间作套种是传统农民保持土壤肥力的好办法,而在当前很多农村,农业只是农民收入来源的兼业和副业,所以农民就不愿意在农业生产上花费太多时间。“很多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只是播种时回家看看,把种子撒到地里,或请人帮助播上种,然后就一去不复返,施肥、锄草、灌水等一应投入均免掉了”[9]。为了节省时间、减少麻烦,农民种植单一作物,没有了以前的间作、套种以及多种作物、蔬菜的种植。北方的很多农村在农业生产中都由以前的一年两熟改为一年一熟,南方农民则将双季稻改为单季稻,这就使得土地的能量循环过程发生改变。第三是传统的农林牧副渔之间的循环系统发生改变。农家的畜、禽、鱼、桑、蚕和菜地、农田、鱼塘、树林、村落等可以构成一种和谐的农业循环生态系统,禽畜粪便可以肥地养鱼,塘泥可以肥林肥菜,菜叶果皮等垃圾又可以喂养禽畜。而在当前,这一完整的循环系统已经不复存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农村禽畜饲养的减少和有机肥料的减少,这就使得化肥、农药、杀虫剂等用量不断增加,恶化了原本和谐的农业循环系统。而这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当前农村有机肥料已经退出农业生产过程。

  有机肥料退出农业生产主要有4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有机肥的来源减少。传统农村有机肥有众多的来源渠道,如人畜粪便、秸秆还田、生活中的灶灰坑灰以及使用青草沤肥等。清代农学家杨岫在《知本提纲》中提出了“酿造粪壤”的10种来源,包括人粪、畜粪、草粪、火粪、泥粪(河塘淤泥)、骨粪、苗粪(绿肥)、渣粪(饼肥)、黑豆粪和皮毛粪等。而在当下农村,禽畜养殖减少、农民生活燃料改变,改变了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和循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农民有更多外出打工的机会,农村社会每家每户养殖禽畜的习惯已经慢慢发生变迁,农民通过理性算计认为在家散养禽畜会浪费很多时间,更不如外出务工划算。如一个家庭要喂养一头猪,一天所需要的猪饲料3kg,花费6元钱,一个月的成本就要达到近200元钱。而且近年来养猪市场不稳定,猪肉价格时高时低也增加了养猪的风险。这样,农村养猪养鸡的人就越来越少,直接导致农家肥的减少。另外,传统时期农家肥的使用是一项体力活,不仅需要农民在养殖过程中经常向猪圈、羊圈中垫土以增加粪肥的厚度,而且需要身强力壮的农民将粪肥运到农田中去。当前50岁以下的劳动力基本都外出打工,农业生产的主体只有老人和妇女,即使有农户仍旧养殖禽畜,也很少有劳力能将粪肥运到农田中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已经不再使用秸秆、柴火等燃料,而大部分使用煤气、液化气等,这样以前可以肥田的灶灰坑灰和秸秆还田就不复存在。

  其次,农民对有机肥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传统社会,有机肥是增加土壤肥力和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化肥、农药、除草剂和薄膜等技术的推广,农民开始放弃有机肥的使用。一方面是因为有机肥的制作和使用过程比较复杂,如要生产有机肥就必须养殖牲畜或者到山上割青草沤肥,人们不愿再从事这样又脏又累的劳动。而化肥的使用减少了很多麻烦,农民可以直接将其使用到农田中去。另一方面,农民现代卫生观念开始形成,大多数年轻人都形成了爱干净、讲卫生的思想,更不愿意接触粪肥等“脏”东西。这样,有机肥的使用就在农村丧失了其存在的主观基础,从而使得能量的循环利用成为不可能。而且,由于化肥的质量差或者过度使用都会造成土壤板结和污染,使得土地的循环功能丧失。据统计,到2010年我国每年生产的农药约200多种,加工剂500多种,原药生产40多万t,居世界第二。此外,长期以来我国化肥有效使用率仅为30%~40%,其余60%~70%都挥发到大气或淋溶流失到土壤和水域中去,对空气和土壤都造成了很大影响。广东广西等地区曾经存在生态循环利用的稻田养鱼系统,在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下也不断走向终结。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桑基鱼塘”和“蔗基鱼塘”生态系统也由于有机肥等循环利用的减少而基本上被淘汰掉了。

  再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政策减少了农民饲养牲畜的数量,也就减少了有机肥的使用。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村容整洁”的目标,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即要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状况,因此政府出台了很多关于讲卫生、美化环境的政策。农民散养牲畜被认为不利于美化环境目标的达成,于是新农村没有人养家禽家畜了。而且,村民自身的环境观念也被改变,认为喂养牲畜会对农村社区的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在过去,家家户户都养猪养鸡,谁也不会说谁;而现在如果只有一户养猪就会将整个村庄弄得臭烘烘的”,村庄舆论压力的存在使得村民的环境观念不断被更新,从而从对热爱喂养牲畜转变为抵触饲养家禽家畜。“猪没了,狗多了”是现在许多新农村的新景观。

  最后,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对乡村生活的影响,加速了有机循环的终结。随着农民外出打工机会的增多,打工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也大大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对生态的态度。对循环农业的直接影响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按照城市生活方式改造乡村,农民把打工挣回来的钱大部分用在建设和装修新房上,他们按照城市房屋的标准进行装修,安装完整的厨卫系统、下水道系统以及院落硬化等。以北京延庆县小浮坨村为例,目前该村已建设了完整的下水道系统和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大约有60%的`农户安装了抽水马桶,农民生活污水和厕所都对接到下水道。这样,有机循环农业的直观感受就不存在了。对于一些住进楼房的村民,他们都不能回答“下水道的污水排到哪里去了”,也不知道垃圾被送往了何处,这已经不是他们关心的事情。二是对市场的依赖和大量过度包装、有毒物质进入了村庄,使垃圾变得异常复杂。

  小浮坨村所在的村镇已经实现了垃圾的“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三级管理。每一户门前都摆放了3个垃圾桶,第一个是装不可回收但是可利用的垃圾,如灰土、菜叶、瓜果皮、厨房废物等等,村里收集后送到有机肥厂,经加工变成有机肥;第二个垃圾桶装可回收的垃圾,如废纸、废塑料、废玻璃、废金属等;第三个桶装有害物,包括电池、荧光灯等。垃圾集中后由镇里统一送到有资质的垃圾处理厂处理。尽管如此,用该系统产生的“有机肥”并不被农民接受,原因在于进入这个系统的垃圾成分太复杂。按照城市的标准和观念,农村环境应该得到了改善,但这却导致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的有机循环系统被破坏。农民生活中的生活垃圾以及粪便等本可以作为农业生产的肥料返还到农田中从而实现物质循环利用,但现代生活系统与农业生产系统的分离,使得这种自然循环系统不复存在。在以上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传统农业的循环观和循环实践都已经走向解体,并逐渐被以现代生产资料、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为基础的现代农业所取代。现代农业因为借助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工业产品,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减少了劳动力资源的投入,改变了传统农业单纯依赖人力、畜力和自然资源的现状。现代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土壤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特别是由于化学肥料的大量投入,使动植物副产品由宝贵资源变成了废弃物。现代农业技术应用走入误区,“以人的方法取代一切,无视大自然的力量,就连土壤的本质、肥料的性能都搞不清楚”[10]。这就使得传统农业长期以来形成的内部循环和双向循环变成了外部循环和单向流动,也就中断了农业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04853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