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试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导语:加快我国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既是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高校竞争力、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要求。我国高校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应重点建设好两个平台和一个基地:基础研究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和工程化研发平台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同时,要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相结合。以下是小编整理试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论文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平台;创新基地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概念源自国家创新体系。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加快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1998年,我国提出了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近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奋斗目标,这为高校,特别是国家重点建设高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就是指高校将各种资源通过重新调整、组合、优化配置而形成的一个有利于高校科技创新的有机体系。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强大生力军,加快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既是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高校竞争力、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要求。

  针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科研力量分散,科研整合程度不高,现有科技创新平台的综合性、交叉性、集成性普遍较低的状况,我们认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应着重建设好两个平台和一个基地,即建设好基础研究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和工程化研发平台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同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相结合。

一、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建设

  基础研究创新平台是高校优势的体现,也是国家科技创新平台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的建设要克服现有院系管理组织的弊端,打破各部门和单位之间影响团队形成和发展的制度壁垒,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创新团队,探索建立一批多学科集成基地的有效机制。

  1.凝炼学科方向

  选择、调整、凝炼学科方向,凝炼出重大科学问题和目标,是创新平台的生命线,是产生重大、可集成成果的保障。高校要彻底改变当前学科建设中“一片高原、没有高峰”甚至是“一片平原”的状况。在选择学科方向时要考虑三个方面:一要抓制高点,从战略和优势领域人手争得发展先机,准确预测学科发展趋势,瞄准科学发展前沿和重大生产及社会实践问题,体现前瞻性。二要通过抓重点,发挥重点学科的先导和示范作用,切实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体现可能性。突出重点,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要根据国内外学科发展状况、自身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教师队伍的结构和发展趋势,选准自己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学科。一旦选准,就要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建设。对于这些领域,学校应积极申请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等,争取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深化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分流调整人员,强化对优势学科和高水平学科的支持,集中有限的资金和人力,发展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且是本校优势的基础研究领域,力争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使重点研究方向与重要研究领域上新台阶。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经费上,给重点建设的学科增加3%~5%的经费,其他学科则减少3%~5%的经费。三要突破原有学科界限,通过大力推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体现创新性。要切实发挥重点学科尤其是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带头作用,创造条件,以一个或几个重点学科为核心,在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领域中建立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支持、相互依托的学科群体,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产生,增加学科建设的活力。

  2.培育“学术大师+团队”的科技创新队伍

  拔尖人才及其领衔的创新团队是创新平台的灵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都不是依靠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更不是科技人员单枪匹马独立工作所能完成的,而需要科技人员组成团体进行协作攻关。据统计,从1901年到1972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286人中,有185人的研究成果是合作完成而取得的,占总人数的64.7%。

  (1)遴选一流的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一流的学术带头人在创新团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帅才更难求。一个将才,一个帅才,往往决定了一个集体在国际国内的地位”。对学科带头人的遴选应以学术研究能力和组织能力为第一评价指标,培养和选拔学科带头人必须遵循科学性和创新性原则。学科带头人首先必须具有很强的学术研究能力,有深厚的学术底蕴,有前沿的研究成果,是本学科领域中非常有造诣的学术权威,能以学术服人;其次,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学术组织和领导能力,能知人善任,充分调动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能组织团队成员共同承担重大课题,推动学科向前发展;第三,要有深邃的学术眼光,能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问题,能准确地判断和确定学科未来发展的趋势。除此以外,还应该有良好的学术道德,高尚的人品以及深广的学术气度,能推进不同学术观点和学术流派的发展。

  (2)打造优秀创新团队。首先,要消除“近亲繁殖”现象,重视创新团队的学缘结构。“近亲繁殖”容易导致狭隘的学术派系,影响知识创新和育人质量。因此,外国高校一般不在本校毕业生中选留教师。例如,哈佛、耶鲁和斯坦福等著名大学,即使教师队伍中有本校毕业生,也是他们毕业后先到其它大学任教几年,等他们在学术上有了一定名望,掌握了不同学术研究方法和教学风格时,再高薪聘任回来。我国高校在人才引进上,可借鉴国外大学的做法,实行公开的教师聘任制度,严格限定本校毕业生在教师队伍中的最高比例。只有这样,“近亲繁殖”的现象才能得到控制,才能选聘到不同学派的最优秀的人才。

  其次,要从政策和制度上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促进创新团队的成长。我国高校教师评价制度中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严重制约着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团队的建设。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和完善适合高校高层次人才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对团队整体效益和成果的考核办法,使评价工作与科技创新的规律相适应。在评价过程中,既要考核结果,也要强调考核过程;既要重视当前的产出,也要重视潜在的创新能力。学术评价体系应该强化对学术原创力的尊重,把创新而不是把发表论文或者出版专著的数量作为衡量学术研究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标尺。对优秀拔尖人才应适当延长评价周期,简化评价环节,为他们营造自由宽松、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对探索性强、风险性高的项目和创新性强的“非共识”项目的研究,如果失败,应当给予宽容。一旦成功,应当给予奖励。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教师不必要的压力,消除浮躁和短期行为,使他们潜心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为克服片面追求论文发表数量带来的弊端,近年来北京大学一直致力于推行表作制度,这对全国高校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3.构筑创新基地

  创新基地是人才成长和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强化创新基地建设,首先要提高硬件环境的现代化水平。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能否取得一流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流的研究手段,光靠小米加步枪不可能打赢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高校必须改善技术装备,建设一流的实验室、工程中心,包括一流的`仪器、设备、制剂、信息、工作空间以及工作氛围,努力为科研人员提供一流的研究平台,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一方面要整合现有的研究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网络研究中心,创造更为优化的科研环境;另一方面要适当增建一批研究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网络研究中心,为优秀拔尖人才提供“用武之地”。

  高校创新基地建设中更为重要的方面是加强软件环境建设,建立“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新型运行机制。应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建设和培养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国家未来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和作用的领域以及突出中国特色的新兴领域进行规划布局,通过竞争或评估,择优支持一批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创新基地,设立运行和开放基金,真正实现高水平创新基地的开放、流动和竞争,实行面向国内外招聘研究人员的制度和访问学者制度,不断吸纳高水平研究人员和客座研究人员,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在部分世界科学前沿和对国家未来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和作用的领域取得突破,使其成为国家创新工作和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14455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