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对于新形势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教育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论文摘要:依据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诉求,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提出了“四化式”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理念,课程体系构建的新方法,学生从业能力培养的新措施。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课程体系;高技能人才

  近年来,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其突出特征是:在转型目标上,由投资驱动、硬件支撑向知识和科技创新驱动转变;在转型内容上,由劳动密集型工业经济向技术密集型知识经济转变;在转型范围上,由经济转型升级带动思想观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全方位转型;在转型动力上,除政府的主导因素外,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主体作用更加明显,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功能更加突出。其中,推动产业升级转型,改变中国企业处在产业链价值低端的局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现代化工业进程,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产业升级转型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诉求,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化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法,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与课题。

  一、产业升级转型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诉求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管理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他们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历史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均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需求数量上来看。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测算,我国技术技能劳动者约有8000多万人,约占从业劳动者的50%。其中,初级技工4800多万人,约占60%;中级技工2820多万人,约占35%;高级以上技工,包括技师、高级技师380多万人,只约占5%。显然,这种状况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调整升级的需要。因此,《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提出要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25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400万人(高级技师140万人,技师630万人,高级工263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7%左右。到2020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4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900万人(高级技师180万,技师820万,高级工2900万),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这不仅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更是艰巨的任务和挑战。

  从培养质量上来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转型的基本前提是科技成果转化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首先要解决一流的设备生产不出一流产品,高品质的设计变不成实实在在的精品工程等问题。为此,业界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诉求:

  一是高技能人才应该能够手脑并用。高技能人才与初级、中级技能人才应该具有一定的区分度,他们应掌握娴熟的操作技能,同时具备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将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能够从事复杂劳动,解决生产难题。不仅能进行高难度的生产加工、能够维修精密复杂的设备,还能够与团队成员合作进行技术攻关,将设计思想落到实处,形成具体的产品。

  二是高技能人才应该具有再学习与创新能力。随着生产工艺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更新速度将逐渐加快,要求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具有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和跟踪能力,确保自身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适应产业技术发展的要求。高技能人才不是简单的熟练操作工,应该是具有创新意识,有能力移植现有成熟技术于相关生产领域,有能力提出新的工艺方法,具有一技之长并能够解决生产中实际技术问题的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要求:到2015年,拥有特殊操作法或技能革新、发明专利的高技能人才占所在单位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低于50%。到2020年,拥有特殊操作法或技能革新、发明专利的高技能人才占所在单位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低于80%。

  三是高技能人才应该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良好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较强的职业荣誉感、职业成就感和职业忠诚度的高技能人才是用人单位的期待,也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体现。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诉求,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反思,需要正视目前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存在的四个不适应:

  一是培养层次不明晰,与职业要求不相适应。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目标是:毕业生都要达到中级工水平,有一部分人达到高级工水平,少数人达到技师水平。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高”应该体现在既能动手又能动脑,是“手脑并用”的知识技能型或技术型人才,能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新平台上,体现较强的现场适应能力以及“一专多能”的技术复合性。然而,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将高技能等同于动手能力强,注重就业率而忽略就业层次,导致高职与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性不鲜明,区分度模糊。因此,进一步明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培养在职业层次上不可相互替代的技能型人才,是我国产业升级的需要和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是课程体系较传统,与从业要求不相适应。近年来,尽管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力图改革课程体系,但受学科本位课程与教材体系的`制约,课程整体结构与本科教育没有根本差别,以学科为导向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层楼”式的课程体系与从业要求不对接;教材内容脱离企业实际,严重滞后于产业技术发展,导致用“昨天的技术培养明天的人才”;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实践环节设置目的性差、实效性差等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长期下去,必然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在理论上不如本科生,在技能上不如中职生,处于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尴尬境地。 三是培养环境尚未彻底开放,与人才成长的规律不相适应。目前,尽管合作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途径,但在合作层次上需要提升,在合作内涵上亟待深化。在思想认识上,许多企业和学校尚缺乏成熟的“合作教育”观念;在现实条件上,资金的不足、设备的匮乏、场地的限制,以及企业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差异等问题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在培养过程上,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环节设计、学生评价方法以及工程能力缺乏的师资队伍等问题使合作教育的效能尚未充分体现。在运行机制上,企业重利益重效益而产生的应付现象与短期行为,学校追求解决实习和就业问题而出现的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等问题需要解决,符合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环境尚未真正形成。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14748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