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历史的专题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历史方面的论文研究有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历史的发展。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历史的专题论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历史的专题论文一

  一种文化的传承,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特征也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对于河南大调曲子而言,发展历史久远,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变革,发展至今天在中国传统艺术行业领域独树一帜且独具特色,非常值得研究和欣赏,更值得推广、传承和发扬,因此做好河南大调曲子传承和发展新途径研究,意义重大。

一、河南大调曲子发展历程概述

  (一)河南大调曲子的概念。河南大调曲子最早是称为“鼓子曲”的,是从小调曲子演变而来的,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河南的洛阳、南阳等地区由民间组织自己创作一些小调曲子,随着不断发展和演绎,为了和小调曲子加以区分,很多曲友、行家就把“鼓子曲”称为“大调曲子”。

  (二)河南大调曲子的历史发展沿革。“大调曲子”的全面发展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从河南的洛阳、南阳等个别地区发展至河南省通用曲目。最先起源于河南的开封,随之流传到周口、南阳等地,其中在南阳地区发展最为盛行。但是就“大调曲子”具体起源和传承时间,没有明确的相关记载,也存在很多的争论,有的记录推测是从乾隆时期发展而来的,那时由于发生黄河水利灾害,在河南开封生活的一些戏曲艺术家就搬迁至南阳,然后就把这种“大调曲子”也带过去了,这一点能够和黄河《年表》里面的一些记载相符,因此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还有的说法认为大调曲子之所以带到南阳,是为了商业活动改革和发展及构建乐籍制度的需要,当时的艺人和商人就把大调曲子从开封带到了南阳地区,该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的特殊性,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口繁荣,也增进了艺术往来,从而促进了艺术的发展。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记录和发展追溯,可以知道,河南大调曲子在当时发展非常迅速,传播形式多样化,成为当时人们娱乐的主要形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发生了转变,九十年代以后在河南地区真正开展大调曲子演唱、演奏的人员和团队少之又少,甚至都发展成业余团体了,演奏人员的年纪也都在四十岁以上,听众也往往以中年人和老年人为主,大调曲子正遭受严重的文化冲击和文化同化替代危机,并在发展中减退了本身的特色,导致出现文化断层,并慢慢走向衰落。随着中国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大调曲子也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至此,开启了大调曲子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大调曲子开始慢慢地拾起,很多人纷纷将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进行追溯,深挖其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并逐渐上升至理论高度和艺术层面,从而大大推动了河南大调曲子的发展和传承。

二、河南大调曲子的基本特点

  (一)河南大调曲子的表演形式。大调曲子最先是以坐唱的方式演奏的,演唱者手里拿着檀板,端端正正坐着,闭上眼睛,用端庄的姿态进行演唱,以表示对艺术的尊重和规范,但是没有表演的动作,表演形式比较单一,在演唱整个流程,除了乐音伴奏,没有任何的锣鼓器材配合,演唱主要是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很多欣赏大调曲子的人就可以自己拿着乐器围在一起进行弹奏和拉唱,主要演唱形式以一人为主,其他人用嗓音附和伴奏,增强表演氛围。大调曲子这种表演方式非常有特点,当时有一种说法,谁如果会唱大调曲子中的任何一种方式,就可以免费参与各种演唱活动,由此可见大调曲子的伴唱还是非常受欢迎的。大调曲子伴唱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一方面是“莲花落”等常用的形式,往往是从明清小曲演变发展成音乐的,所以一直保持着小曲的有唱有附和的特征;另一方面这种群体参与演唱的方式和清朝中期以后当时的“群曲”有一定的联系,同时传统的主唱方式要求主唱者正坐规范端庄,比较受约束,因此为了增强感染力和活泼性就增加了伴唱。大调曲子往往都是那些文人雅士演奏和伴唱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团体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作用。

  (二)河南大调曲子的音乐特点。河南大调曲子的音乐从表演形式上就可以知道分为演唱、伴奏和击乐三个部分,演唱方面曲目优美,细腻婉转,利于情感抒发和表达。伴奏与击乐方面主要负责开场时候的曲目伴奏,弥补演唱方面的一些不足,配合节奏和音乐进而营造内涵丰富的氛围。1。曲体结构和曲牌特征。河南大调曲子的唱腔以悲壮为主,风格高雅而不失古朴,带有河南地区浓厚的文化特色,音乐是曲牌体,包含200多种类型,主要分为大牌、杂牌和昆牌三个方向。大牌的每个曲子都超过100板,杂牌是一些常见的通俗的曲牌,在大牌和杂牌之间的就是昆牌。河南大调曲子的曲体结构有单曲体、曲牌连缀体两种结构形式,单曲体主要是从明朝清朝流传至今的一些曲子,一般用一个曲子就能演绎一个故事情节;曲牌连缀体的主要表现方式是套曲,套曲的形式分成“金镶边”和“鼓子套”、还有“垛子套”等,这些都有明显的特征和区别,具体在相关文献中有所记载。2。伴奏音乐。河南大调曲子的伴奏音乐主要用的乐器是三弦,在不同的场景可以配合琵琶、古筝等;打击乐器主要使用檀板和八角鼓,每种乐器功能不一样,所以伴奏音乐和效果也不同。伴奏音乐可以划分成过门和板头曲两种,每种音乐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曲目、场景,主要是由伴奏者进行演绎,因个人技术不同演奏效果各有差异。3。唱词特点及曲目。河南大调曲子具有鲜明的音乐特征、浓厚的地域特色,唱词主要是合辙押韵,声腔韵律往往能够将中州音韵视为唱腔、念白的语言基础,唱词主要体现地区特色,由阴平、阳平、下韵和上韵组成,唱词的句式包括对偶句式、长短综合句式。河南调曲子的曲目主要是从一些古典名著以及民间神话传说中取材的,主要以短篇曲目为主,比如《三国演义》、《西厢记》、《祭塔》、《祝英台》,还有一些民间艺人自创的曲目。河南大调曲子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形态积极吸纳传统文化精髓和艺术优势,并随着不断改革和发展,进行创新、完善、优化和改进。它的曲牌看起来非常混杂,但是如果仔细研究和分析就会发现都有一定的共通性和规律,河南大调曲子鲜明的文化地域特征和音乐魅力,印证了时代发展,真实反映了河南地区人民的生活场景,是非常值得学习、借鉴和传承发扬的。

三、河南大调曲子的传承

  河南大调曲子发展成南阳大调曲子是从乾隆年代之后,大调曲子最先是一些老百姓自弹自唱的,主要演唱者是商人、富家子弟以及文人等。演出场所也比较随意,主要是在家里的庭院、茶馆等,演唱人员以技艺切磋为主,不收费,得以广为流传。河南大调曲子的传授方式为口传心授,是一门专业技术,师傅带头唱得好才能做好领唱,很多人通过每天常看、常听,进而自己也懂得了一些技巧和演唱手法,由于属于民间文化艺术,没有刻意地建立传承制度,只要有兴趣都可以参与进来。但演奏曲子的人没有其他报酬和经济来源,有时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演艺和钻研,这种不受约束、自由的发展传承手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南大调曲子的传播和发扬。四、河南大调曲子的发展新途径探讨河南大调曲子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保护、传承和发扬才能弘扬河南大调曲子的优秀文化内涵,进而为文化产业繁荣和发展奠定基础,只有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才能让河南大调曲子更有韵味,内涵更丰富。因此促进河南大调曲子的发展,是一项艰巨且必须要做的重要任务。

  (一)积极培养年轻群体接受并传承河南大调曲子。要充分鼓励年轻人积极学习中国传统戏曲,了解戏曲文化的产生、发展历史,进而提高精神文化水平,从而对河南大调曲子积极学习、领悟,并结合年轻群体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发河南大调曲子的新风格、新曲调、新形式。

  (二)将河南大调曲子进行整合,上升高度,纳入教学领域。河南大调曲子想要取得长远发展,就必须和教育领域相结合,纳入教学体系,作为多元文化的集合体,需要对河南大调曲子进行整合、提炼,挖掘内涵,并与学科建设相融合才能打造深厚的文化产业地基,可以探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从而将传统艺术赋予新的时代特征、时代内涵,进而开创河南大调曲子传统艺术发展新路径。

  (三)传播目标分层化。要针对不同的听众和欣赏对象,让学生深入戏曲领域,提高文化修养、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曲艺的兴趣,普及戏曲文化知识,从而拉近和经典文化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针对不同对象设置分层次的培养目标,从而提升河南大调曲子系统发展内涵,进一步打造独具特色的戏曲品牌特色。

  (四)主动争取文化产业机构的支持,从而进一步借势打造河南大调曲子发展的规模。提高演出水平,积极争取经费支持,并寻找专业人士进行指导,与现代戏曲进行融合比较,互相借鉴,从而更好地传承河南大调曲子。可以争取设置文化发展基金、演出补贴等方式,从而提高创作的积极性和文化传承的主动性。总之河南大调曲子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充分结合时代发展新形势,合理开拓,寻找适合河南大调曲子的结合点和新路径,积极探求和教育领域、产业机构互相合作的模式和机制,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积极培养继承人,从而实现河南大调曲子可持续传承和发展。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15939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