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浅谈教师工程技术现状及培养论文(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体系

  尽管目前高校意识到培养提高教师工程能力的重要性,也有部分高校制订了相关政策,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真正建立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且加以实践的并不多;绝大部分高校的关注点仍是培训的组织,而对工程技术能力的'内涵、培养过程的规范、培养结果的有效考核等本质方面关注不足,因此迫切需要在现有管理培养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创新。应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教师制订相应培养、考核、激励机制,培养和提升教师的工程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转化能力、工程教学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师工程技术能力。

  (一)构建“宣传为先、培训覆盖、平台完善、加大引进”的培养提升机制

  高校可针对教师现状从思维、实践、转化、教学、创新五个方面进行科学规划,构建“宣传为先、培训覆盖、平台完善、加大引进”的培养提升机制,从学校层面进行政策支持,结束教师的自发探索和自由发展状态。首先,加强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的宣传,让教师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定位有认同感,并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实地考察,了解最新技术和人才需求,激发教师提升工程技术能力的内在需求。其次,建立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培训制度,为入职期、适应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的教师设计相应的培训内容,覆盖全体教师。如在教师入职后的岗前培训中增加工程技术能力培训项目,为青年教师选派工程技术导师,鼓励中青年教师参与各项工程技术技能认证培训,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教师进行与经济建设和生产一线密切相关的工程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等。再次,完善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培养平台,积极加强校企合作,努力开辟工程实践基地,鼓励教师到企业短期实习和挂职锻炼,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了解专业最前沿信息和技术。最后,加大工程应用型人才引进力度。一是高校在聘任特定工程类专业新教师时要增设工程技术能力背景指标,从源头解决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薄弱问题;二是聘任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高级工程师做兼职教师。我国普通高校正高级职称兼职教师数量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比例远低于国外同类学校水平。高校应加大引进力度,让具有丰富工程技术经验的兼职教师为学生和在职教师带来先进的工程理念、技术、方法和经验,推动高校工程型师资队伍建设。

  (二)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综合性”的考核评价机制

  对教师培养成效的判定和后期激励手段的实施都要以考核评价结果为依据,因此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则尤为重要。高校应构建与学校发展战略思想一致、与教师个人发展密切相关的“多元化、发展性、综合性”的考核评价机制。首先,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考评人包括同行、学生、企业和教师自己,考评内容涵盖工程技术能力各方面,从多角度、多方位对教师进行考评。其次,建立发展性考核评价。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制定不同的考评标准,促进教师阶段发展,倡导教师个性发展。第三,建立综合性考核评价。考评的内容、方式和标准既要个性又要全面,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综合考评教师培养情况。结合所述的考核评价不足甚至缺失的问题,在具体措施上一是要改革职称评审制度,将参与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作为职称评审和职务晋升的必要条件,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让教师变“要我提升”为“我要提升”,激发其内在动力。二是应增加工程业务考核制度,将教师参加工程技术培养及取得的实践成果作为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而不再只是单纯考核教学工作量、科研项目、论文发表数量等内容[2]。三是可建立校企共管制度,构建从申请、审批、选派、实践、考核、结项等所有环节的监督管理制度,让企业充分参与其中,形成高校和企业共同对教师工程社会实践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的局面,避免产生走过场的情况。

  (三)构建“公平、合理、和谐、有效”的激励促进机制

  激励是管理的核心,科学的激励促进机制是充分调动教师提升工程技术能力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支撑。在充分了解教师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针对激励不足的问题,高校可构建“公平、合理、和谐、有效”的激励促进机制。第一,建立公平的分配激励制度。政策向在工程技术能力培养方面取得成绩的教师倾斜,同时也注意和取得的成果相适应,合理拉开差距。第二,建立合理的奖惩激励促进机制。对取得重要工程技术、技能认证资格,在工程实践中取得突出成果,与企业联合承担重要横向课题,在教学和实验中积极引入工程实践案例,在培养学生工程技术能力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相应的对拖延懈怠和弄虚作假者采取一定的惩罚政策,从正反两面激励教师主动提高工程技术能力,不再只是完成任务,应付考核。第三,建立和谐的环境激励促进机制,为教师创建一个政策支持、重视人才、平台稳定、条件优越的工程实践环境,激励其在此努力提升,寻求发展。第四,建立有效的个性激励促进机制。不同发展阶段(入职期、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不同类型(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的教师在工程技术能力方面的需求以及标准都是不同的,因此在全面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建立和实行差别化激励促进,力求做到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个性激励促进[3]。

三、结束语

  由于高校师资队伍人员的不断更迭以及内外因两方面的影响,提高高校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并非易事。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应针对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现状,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按“科学规划,构建体系,建章立制,打造品牌”的工作思路,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系统完整的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体系,并制订具体的培养实施方案和措施,有序推进和落实且加以完善,从而达到全面提升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36-38.

  [2]张泳.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5):72-74.

  [3]郭文莉.转型与建构:行业背景地方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220-225.

【浅谈教师工程技术现状及培养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幼儿教师素质及培养论文

2.浅谈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分析论文

3.浅谈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论文

4.浅谈普通高校职教师资培养论文

5.浅谈中学体育教师能力的培养论文

6.浅谈作文兴趣的培养论文

7.工程技术论文

8.青年教师培养论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16261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