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基于艺术感知力的艺术审美心理构建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美的艺术”并非古而有之,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艺术是以美本身为原型的现实世界的摹 本。古典 美学 的 出 现,把“美”定位为一种无功利的审美判断,把艺术理解为理念的形式化表现,从而也建立起用“美”的观念把握艺术的“美的艺术”的理论。19世纪末以来影像技术与影视媒介的面世与普及,数字化技术为观众创造了一个实时反映的声音刺激,表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使得影像更富有史诗性和观赏性,并逐步开辟了一个人类看待和体验世界的全新格局。媒介和其他技术性工具一样,具有一种产生分离或令人入迷的力量,即人类所有的感知能在网络上得到延伸。①任何一种延伸都会改变人类感知与表征世界的方式,也会改变人对世界的体验,同时也在无意中形成这个时代的人的心理。新技术的产生使艺术的传播、感受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而塑造人类感知外部世界和感知自我存在的方式。数字化改变了人对真实的期待也为艺术带来了更多的沉浸感,沉浸性发展到极端,会使人在精神上失去批判力与创造性,使人的能动性丧失,遭到物质力量的奴役,甚至会成瘾或没有自我意识,现实判断走向绝对的虚无,取而代之的是人类对物的疯狂的痴迷。而这种对镜像视觉的偏爱,会消耗艺术本身的“价值旨归”与“价值指向”,并在欲望的蛊惑下,造成对艺术自身的真理和希望的破坏。

  新技术影响下的当代艺术,带来了超视觉的、超内容的、超传导性的艺术感知模式。而在经典艺术中,无论是雕塑,还是绘画,或者其他某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展示和传播作品的方式都较为简单。在当代艺术中由于技术性媒介的介入,艺术的感知力也与以前的直线力方式大不一样,更多的是以不同途径的传达方式在不同层级上将具有特定意味的对象反复刺激从而形成具有震撼性的效果。与传统的方式相比,那种静心的内心独白式的思辨与空问、冥想,被挤压或掠夺。虽然视屏对眼底的直接照射以及屏面后续信息的介入,使审美体验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时间、空间上的自由,但是毋庸置疑,历史发展的逻辑不是技术决定论,技术工具和社会应用的关系应该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关系。马尔库塞指出,技术时代的美学通过将审美艺术内在化和世俗化已全然丧失其批判性和超越性的维度,从而成为压抑人的自由,为不合理社会辩护的工具。人类应该摒弃依赖技术性的感知方式,以更为感性的艺术化的审美感知来认识我们的世界。①马尔库塞赋予艺术塑造新感性、构想生存能力和变革潜能的特性,并认为自由的社会,应该建立在人的感性基础上,而非依靠技术理性。他把审美作为人类要培养一种“新感性”,使技术艺术化。因为,艺术所展现的是更为纯粹的、真理化世界,马尔库塞所寻求“新感性”要求的是更高维度的艺术感知。具体而言,应该是主体自发的、思辨的精神追求。然而商品社会所提供的是一种彻底世俗化的、被技术理性支配的被动选择的艺术感知模式。

一 艺术感知力与艺术审美心理的内在逻辑关系

  人类的心理活动大致分为客观认知、情感以及意志三个方面。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包括审美过程也遵从于这个心理结构,不同之处在于在对美的体验过程中,情感相较于认识和意志更为活跃。在实际的审美实践过程中,审美心理的构成来源包括: 创作者在其所创造的艺术品中宣泄的情感; 作为受众的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的情绪情感;由审美对象所激发出的独立的情感。艺术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中各种心理活动高度活跃形成具有主观倾向性与情感定势的独特模式,审美心理的形成既具有由社会整体文化结构带来的普遍性,又具有个体差异所带来的独特性。但无论是社会化的审美心理还是个人化的审美心理都是由感知、经验和直觉三个递进的层次构成的。

  感知是包括艺术审美在内的所有实践活动的起始阶段。在心理学领域中,人的感官受到客观事物刺激时,大脑对刺激所做的特殊反应即为感觉。感知是感觉与知觉的统称,人通过知觉对感官所感受到的内容进行整合,借以完成大脑对事物属性的认识和判断。艺术感知的生理结构机制与其他感知是相同的。其特别之处在于艺术感知对主观情感和经验积淀的依赖要远大于其他感知活动。或者说,艺术感知更多表现为主观性的感受,其他感知则偏向于理性的判断。艺术感知是艺术审美实践的初始阶段,通过五官将个体的情感因素融入到审美感知的对象中,再经过知觉对感受的情感体验和联想加以整合,将自然感性转化为审美感性,表现为形式感性和象征感性两种形态。伯林特对艺术感知力界定在知觉的基础上更强调了对美的鉴别力,并认为相较于传统形式的视觉与听觉刺激,现代艺术能够通过对触觉和运动知觉的调动拓展了艺术感知力的视野范围。艺术感知力与艺术审美的逻辑关系是建立在美的本质基础上的。康德认为,美的本源是出自于人的理性能力与知性能力之间的审美判断力,但美的本源决非美的本质。真正决定美的本质的是审美的`契机,即审美主体在与审美对象的互动中,审美对象所呈现的形式与审美主体所做的审美判断间的契合。在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即为对美的感知。②所以从根本上说,美学是关于感知体验的理论,尽管在艺术人类学的视域中,美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但是审美体验对于理解美和艺术的本质仍具有不可或缺性。当前美学理论的发展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欣赏体验,尤其在向后现代范式的转变过程中,美学指引了人寻求精神解放的方向。人的解放的实质在于人格、精神与美感上的解放,而解放得以实现的关键途径是审美和艺术。③

  审美是一种感官体验的模式或能力,审美是主体对美的感性对象所产生的一种愉悦性的情感体验,是建立在审美观察和审美体验之上的。审美的力量就在于它独特的感知体验的能力,审美的体验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而且审美体验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不同的维度,具有广泛性。在审美过程中,美感的形成来源于审美主体的心理感应。在审美心理的起始阶段的就是审美感知,这也是审美主体对观察对象的艺术形态的基本判断,也是整个审美过程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主体通过抽象化的想象获得了客观现实中的审美属性。虽然审美是以感知为基础的,但是不能停留于表面化的感官知觉,必须赋予其超越原有生命形态的主观情感才能形成艺术感知。这突出体现在其他感知与艺术感知之间,其他感知与艺术感知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其他感知是人对客观对象作出的实用功利和逻辑认知的反应。而艺术感知能够发现和运用事物中掩藏较深的属性,这往往需要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独创的想象力。①当审美主体面对被感知的对象时,即使感知对象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审美主体也是在整体上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而不是对局部的孤立感受,并依照目的性的需要,对审美对象进行选择,这种选择可能是主动的、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中的自发性行为,选择的结果是审美对象所包含的与审美主体间最能产生情感共鸣的部分,这部分的感知体验要远清晰于其他部分。对于美的感知和认识,是审美心理的构成基础,审美心理是日常心理的升华。在日常心理中人类对事物的功利态度、认知态度优于美感的态度; 审美心理是功利态度、认知态度向审美态度的转化。日常心理的形成基础是客观的物质世界,由人类社会实践所形成的阶级性与个人化使得由此而形成的基本的艺术感知是各不相同的,在由日常心理向审美心理的转化过程中无法避免地留有日常心理的烙印。所以生活的审美化,在一定角度上意味着社会化审美心理的建构。

  艺术是文化的核心,也是审美的核心。艺术是感性的终极表达方式,表达了自由的感性真理。伴随西方思想传统中真理性问题研究重心的转移,审美与艺术的功能得到了由模仿“真理”到象征道德的转变,其最初在康德哲学中表现为自然与自由之间过渡的中介,并最终演化成为一种面向现实的和解力量。②艺术的相通之处就在于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相联系、沟通达到同化之目的。艺术作为掌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性。这一两重性也是世俗美学和超越性美学存在的依据。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作为符号化思维和行为的产品,它将现实生活所提供的感性映象改造成一种完整的统一体,无限的延伸了人的记忆力,使空间不断地转化为时间,并能借助想象这种富有创造力的思维活动来实现超越现实的具体表象,从而加快了人类感知能力和心理结构的双向良性循环。而从本体论角度来说,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艺术家将其自身的审美体验具象化的过程,这种审美体验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和对生活意义的情感把握,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艺术家在展开艺术想象和选择时,不仅要对当下的感知材料溯及原有经验中积累的相应材料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还必须投入热烈的情感。也就是要将原有的生命体验转化为观照的对象,用审美的态度重新予以审视和把握。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也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物。主体对客体的心理反应不是体现在某种个别的心理要素上,而是诸种心理要素的整体行动,其意识形态是隐含在审美特性之中的,它更趋向于一种形象性的思维,一种感性化的意识,并在整体的行动中显示出过程的阶段。感觉是这个过程的基础,艺术感知是人形成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重要过程,尤其对艺术家来说,在实际的艺术创作中,作品中所蕴含的美感都是来源于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知。艺术感知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非认知性的、带着主体情感色彩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创作者对现实客体的独特的把握方式。艺术感知力是审美主体对外在审美元素的主观感知能力和由此延伸出的独特的表达方式,以及对艺术作品中所存在的深刻意蕴的感受体验能力。艺术创造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但所有的艺术实践的起点和重点都应当是感性的感知体验,这也是艺术与工业化生产的主要区别。因此,情感与生命是艺术关注的核心。对艺术生产来说,人的情感既是一种客观表现,又是一种主观体验。在艺术创造中,一切的情感表述都源于人自身的精神需求。审美对象的深度体验使审美活动在本质上成为一种构成物态化和情态化的有机交融,因此,在审美活动中理解活动也就成了一种特殊的交感思考。当我们进行审美活动时,感知的形成与审美心理是一种交相反馈的过程,二者的互逆与融通使我们能更为确切地了解、参与到艺术自身的属性中,充分发挥直观能力和通过感性具体的形象来揭示生活真谛的能力。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7705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