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论文:为读而狂 为情而学(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

  师:是啊,我们站在黄河的边上看到那万马奔腾的气势,就使我们胆战心惊!那么,又有谁能够做黄河的主人呢?拿起书,带着这个问题自己读课文。

  这节课的课题教学的创意就在于“小题大做”。从板书课题“黄河”,说说自己心目中黄河是怎样的,为学习课文所写的黄河情境做铺垫。接着老师先后作了两次有关黄河的动情描述,师生分别吟诵了古诗赞美黄河的诗句,还配上了激情澎湃的音乐,这样就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赞美黄河的情感,为课堂教学扣开了情感的大门。

  一、用“品读”掀起语文课堂情感的涟漪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让学生读什么?如何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有所感悟呢?语文是唯一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的内容,而是学习文本本身所拥有的言语形式。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句组成了一篇篇的小学语文教材。综观学生的'阅读实践,反思课堂的阅读实效,我们便不难发现,看似简单的词语还是小学生阅读中的一只只拦路虎。学生往往在阅读文本时对某个词不能读或不能理解而形成对篇章的阅读障碍,更无从去体验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当前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特征,用“读”掀起语文课堂情感的涟漪,就得从品词、品句、品读入手。

  “品读”之“品”从三口,谓之品读,也就意味着,必须多层次地、有梯度地、反复地读,读出情境,品出情味,让课堂的情感在大门扣开后,随着读,漾起涟漪,泛起微波。《林海》选自老舍的《内蒙风光》,他是这样描述大兴安岭的岭的特点: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弛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上至岭顶下至山脚,都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教学中我充分运用换词品味、省词品味、换位品味引领学生进入到文本中,进入到大兴安岭的“岭”中去。在朗读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热爱大兴安岭的浓浓之情。首先运用换词比较读下面两句话: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不大一样。

  初看起来“大不一样”可换成“不大一样”,两句话意思没多大差别。但是读着读着,学生发现了这两句话蕴含的情感程度是不一样的。学生充分体会到了老舍在用词上的独到之处。“大不一样在哪里?”话锋一转,引出下文,接着进行了省词比较读: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的,矮的,长的,短的,横的,顺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出示的句子与原句不同,学生在比较读中品味到两个句子都是在描摹大兴安岭的形态多,作者在“高的,矮的,长的,短的”中间加了一个“点”字,说明大兴安岭的岭虽高也有限,虽低也有度,尽管姿态各异,但都悬殊不大,因此给人“温柔”的感觉,而在“横的,顺的”中间加个“着”字,形成了动态感。接着用“可是”,话锋一转,从所见过渡到所感,一是与秦岭对比,进一步感到其温柔,二是通过对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的感叹,流露出对新社会大兴安岭的热爱之情。最后进行词序换位比较读:

  多少条岭啊,在疾弛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在疾弛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那么多条岭。

  换位读中体会到句子也是在写岭的特点,但是写得比较含蓄。火车“疾弛”“几个钟头”,沿途擦过车窗的岭多得看不过来,何况山势仍在蔓延,“看不完”可见其多,“看不厌”不仅因为岭千姿百态,更与岭的线条柔美,令人赏心悦目有关,后句的表达虽然意思没有改变,但语意不如原句显豁,情味也淡了许多。前句将“多少条岭啊”提到句首,突出了岭的多和作者对此的感叹。

  课堂的情感就像小河水,让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教师外力的推动,有时是美读体察,有时是思辩比较,有时是投石激浪,从而引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涟漪,一旦荡漾,就再也平静不下来。

  二、用研读激荡语文课堂的情感浪花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课堂的气之所在。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

  研读就是要扣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谐共振。肖绍国老师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跨越时空,整合文本,将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对照参读,铺设“周晔的泪——小孩的泪——青年的泪——老人的泪——巴金的泪”的情感线索,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在教学“救护车夫”这一环节,肖老师在“半跪”和“清清楚楚”两个点上重锤敲击,铺陈舒展,一气呵成。试看肖老师对“半跪”的咀嚼:让学生说鲁迅先生的哪个动作深深地印在了你的脑海里,学生集中到“半跪”,老师先让学生半跪一下,让孩子说说有什么感觉?然后教师用画外音描述,请学生闭上眼睛驰骋想象,让画面动起来。再到课文中去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迅就这样跪了许久?三个孩子从三个角度找到了理由,给学生一种震撼,因为就这样在凄风冷雨中半跪着的可是大文豪,当时的名流鲁迅呀!最后提升到:这一跪跪出了什么?(学生创造性地说:跪出了同情、跪出了亲切……)一个字,这一跪,跪出了“爱”。这一细节的敲打,酣畅淋漓,跃然课堂,如汩汩甘泉直沁学生的心田。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7729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