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大学精神的战略思考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大学是人们心目中的圣地,大学所蕴涵的精神更是民族精神、国家精神、社会精神和个人精神的发源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不仅要有实力,更重要的是要有魅力[1]。大学不仅要培养人才,传播文明,科技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提升人性,孕育精神,追求真理。大学要有竞争力,更要有文化影响力和文化魅力,这种影响力和魅力,就在大学文化精神之中。综观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有了质的飞跃,但是,我们也面临着社会转型带来的大学与市场、大学与社会、大学与政府的关系的变化。这种变化也迫使在社会变革中的大学在努力寻找合法性存在的文化和社会基础。“每一次的社会转型,每一次的大学危机,都在表达着对大学理想和理念的呼唤。”[2]在当代,一所大学最需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内涵,这是一所大学发展和拥有竞争力的基础,因此,大学精神在社会快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背景下,需要我们进行认真而又理性地思考。

一、大学精神的理念和内涵

  (一)何谓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在于探求真理,完善人格,教化社会,泽被人类。在当今经济日益发展、科技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势必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水平,取决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总量和质量。因此,今天我们构建大学精神,就是要凸显文化自觉精神,消除市场经济使人“物化”的危险,淳化师德,涵养师生心灵,使大学真正成为知识、思想、理性、道德的诞生之所,成为人类精神的家园。因此,“大学精神”不是人为设定的,也不是校长或大师头脑中自生的,它的形成是多重因素长期相互撞击和融合的结果。可以说,大学精神是大学的内在、本质的东西。我们认为,大学精神应该是大学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所有精神要素的有机结合体,它既能充分地反映着大学教育活动的职能,又引导着大学教育活动的走向,同时也从某一个侧面决定了大学教育活动结果的特质。

  (二)大学精神的构成

  由于大学是高等教育实施的重要而独特的机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因而,大学精神必须与“大学”、“大学人”以及“社会”这三个因素互相组合。显而易见,有机地构成“大学精神”要素必须始终寄身于“大学”、“大学人”和“社会”之中。在“大学”、“大学人”以及“社会”这三者之中,“大学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它既是“大学”的主体,又是“社会”的重要构成者。通过“大学人”又把“大学”和“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3],从而又构成另一种形态的有机结合体。大学的理想、大学发展走向的设计、大学目标的制定以及实现此目标所需的手段和方式的选择等等诸方面的精神要素都是构成大学精神有机组成部分。由此可知,文化的传承、人格的养成、知识的传授、学术的发展、科技的创新等精神活动应该是大学精神的最基础的构成要素[4]。

  (三)大学精神的特性

  任何事物的特性都无一例外地包容于构成该事物的系统之中,同时又分别表现在构成该系统的各要素、结构及其功能之上。而大学精神这一系统的运行过程,就是大学精神具有的特性的展示过程。因此,我们认为,大学精神的特性必将体现在大学教育活动、大学的社会功能、文化传播、精神结构以及运行方式等诸方面。

  首先,大学精神在大学教育活动中有渗透性。现在大学以传授知识、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三大功能为世人所公认。复杂的大学教育与自身的职业培训在人的培养上有着质的区别,这个区别最主要的便是“大学精神”的存在与否。对此,蔡元培先生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大学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形成完美的人格,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文化尽一分子之责任,而不是把大学生制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让‘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支使去使用的。”[5]大学精神在大学教育中的这种渗透性,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加以理解。一方面从大学的外部关系看,现代社会科学已经无可置疑地证实:现代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及整个社会体制的健康、正常的运作,一刻也不能离开健全的文化精神与之配合,这种精神主要来自于高等教育,这就给予了大学从学理和思想上关注、思考社会理论、社会精神的权利和义务,使大学责无旁贷地成为学术思想和人文精神的中心。另一方面,从大学自身的功能结构看,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传授,科学的创造,还是对社会的适应或改造,它们都是以“人”为基本背景的人的个性张扬,人的精神的培养始终是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无法割舍的主线。

  其次,大学精神在社会功能上有示范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①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制度实施的一种机构,它的理想和目的就是促使它所依存的社会不断改良,社会组织关系的不断优化,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制度也好,大学机构也罢,都不是为了满足社会现实功利需要而存在的.它应该是社会理想的制造者和实践者。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社会也。”[6]由此可见,大学精神的社会功能先天性地注定了它具有一种对社会精神的先导和示范的特性。②大学精神的示范性是通过“大学人”的社会后劲表现出来的。现代大学是以传授知识、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优秀的人才为己任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中的中坚力量绝大多数都是出自大学之门,他们的作用决定了社会各部门的走向。显然,大学精神必然会通过“大学人”的杰出活动而去示范社会。③大学精神的示范性通过大学教育、科研成果的应用表现出来。大学的教育成果也好,科研成果也好,都无一例外地凝聚着大学精神,而大学的成果又必然走向社会,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去应用,而这种成果转化和应用的过程又正是大学精神释放的另一种途径,从而完成大学精神在社会上的示范任务。④与社会文化相比较,大学精神本身具有超前示范的特性。大学是文化和创造的集聚地,它既是创造文化和精神的地方,同时又是造就文化和精神的创造者的地方。大学里的文化意识和精神状态一般情况下都要先于社会。“大学人”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对未来理想社会及其精神的探讨和勾画,对未来理想社会将要出现的先进文化和精神作出某种超前的选择和超前的运用,这就从客观上实现了大学精神在其社会功能上的示范作用。

  第三,大学精神在文化传播上有趋向性。所谓的文化传播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指社会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是指与大学精神紧密相连的校园文化的传播。从文化现象来看,校园文化更多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从文化内核来看,校园文化的内核——大学精神则更多地表现为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我们从大学精神是大学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所有精神要素的有机结合体这样的理念出发,可以认为大学精神就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它既是学校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大学校园群体——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大学校园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大学精神的表象,或是大学精神的假设途径与实体形态。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与精神建设的命题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暗示着大学精神的发展与变化,同时大学精神的变迁也会决定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这就如同黑鱼的`生物习性一样:只要你在水面上看到成群的黑鱼鱼苗,那么在水下不远处肯定就会有这群鱼苗的妈妈——老黑鱼,你很难分辨到底是鱼苗领着鱼妈妈走,还是鱼妈妈在指挥鱼苗前进。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们两者是不可分的。大学精神与大学校园文化在其传布与变迁的过程中同样存在这类似的趋向性,大学校园文化热点的变化昭示了大学精神的变迁轨迹,大学精神的变迁也注定了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历程。

  第四,大学精神在组织结构上有可塑性。我们知道,大学精神是由大学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所有精神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大学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变化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要素”,也就必然处在一种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因此,大学精神决不可能一成不变。各种“精神要素”的不同组合会构成不同风格甚至是不同性质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的可塑性体现在:横向看,有时重视了其中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而忽视了其它方面,有时各个方面都能均衡地注重。纵向看,大学精神构成的每一方面的发展层次和水平上,时而偏低,时而又走过了头;有的时候,又能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得到校正,均衡健康地发展。也就是说,大学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可以把握的,它完全可以按照人们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去加以把握、加以引导,正因为大学精神具有可塑性这一特性,在我们的大学实践中才会提出“加强高等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命题。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7780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