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运河对市区风貌之性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运河对市区风貌之实用性论文

一、运河的历史变迁

  地处太湖流域的常州市,城区内水网密布,港汊纵横,素有江南水乡之美称。据说明代万历年前,京杭大运河流经常州旧城南部,后来常州知府穆炜有了大运河南迁的想法,于公元1581年,开始重新修筑运河,形成如今大运河环绕城南而老运河仍旧穿城而过的格局。现在的老运河最西边由运河路途经关河路分开,自西向东途经三堡街、西仓街和西圈门、西直街,至西河沿、西瀛里与西下塘交汇处新老运河分流,沿途还经过广济桥(也叫西仓桥,已移到东坡公园)、锁桥、文亨桥、篦箕巷、表场、毗陵驿遗址。老运河入西水关后,过弋桥、广化桥,顺着西下塘、东下塘和青果巷,途中还穿过新坊桥、元丰桥、太平桥、水门桥(古名通吴桥,又名永宁桥)、飞虹桥等桥梁,最后紧挨着延陵中路穿过东坡公园向东流向宽阔的大运河。老运河几经风雨和沧桑,可以说已成为常州城区内唯一能见证常州历史发展的一条重要文化长廊,是常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张庆中撰写的刊登在《龙城运河文化》上的文章记录,在古代,常州东门旁运河上有座“通吴门”(这可能是常州老运河上最早的遗迹),在常州各城门中地位显赫,五代十国时,当时的吴国吴王,姓杨名行密,行伍出身,安徽合肥人,打下扬州后自封为吴王,常州归扬州管辖范围,吴王修建常州城墙的同时修建了通吴门。因为常州到扬州的交通主要是水路,通吴门意思就是通向国都。在八卦中,水通财,水象征着财运,水门通吴,就是常州钱财通向扬州。亦有人说通吴门是杨行密之四子杨溥修建的,常州是江南水城,不光要建城门还要建水门,东门原来的水门桥来源于此。常州东门水门桥旁原有一规模很大的码头,直到上世纪才停用。据说早在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大文豪苏东坡乘船途经常州东门水门桥附近靠码头系舟时,觉得此处是块风水宝地,曾挥笔写下《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两首,后人遂建舣舟亭纪念,舣舟亭现保存在东坡公园内。清乾隆皇帝来常,也是循着东坡的足迹从码头登舟或上岸,故码头又有“御码头”之说。常州东门过去曾是常州城市的文化中心,许多名胜古迹皆云集于此。在老运河东段桃园路上有座桥叫太平桥,始建于南齐建元年间(约公元479年)。始建时叫“建元桥”,也叫通波桥。它因位于“太平寺”门前而得名“太平桥”。它表达了当时的中国人企盼太平盛世的心愿,可惜多次改建后已失去了原有的风貌。说起太平寺常州曾有一句俗语叫“先有太平寺,后有天宁寺”。太平寺原名建元寺,是奉齐高帝萧道成的命令而建。萧道成出生于武进东城里(即今万绥),他说过“让我治理天下十年,可以使黄金与土同价”,他非常体察民情,处处以身作则,可惜他太短命只在位4年。唐乾元年间(758—760年),建元寺规模扩大成为常州之冠,从此盛名远扬。到北宋初年建元寺又改名太平天国禅寺,并置石经幢两座于山门两侧(太平寺后毁于战乱,现有一座石经幢还保留在老运河延陵中路段通吴门旁)。苏东坡来常州也多次游历太平寺,留有《太平寺观牡丹》等诗篇。宋朝诗人杨万里《题太平寺诗》有“太平古寺劫灰余,夕阳惟照一孤塔”的诗句。公元1703年康熙皇帝南巡时曾御书“太平寺”匾额。太平寺目前还有文笔塔高高地矗立在那里,它象征着常州文化的繁荣与兴盛[1]。常州老运河曾经经历了很多次的开挖和扩建,许多遗迹还散落在各河段。在西门直街锁桥北侧,有一块约高2米、宽1米、厚0.20米的碑石静静地躺在一座石台附近,据文物专家鉴定是当年常州“石龙嘴”上的“江湖汇秀”碑。石龙嘴本是个半岛,在大运河西起入口处冲入运河中,一直以来并未影响水上运输,而是作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所以立“江湖汇秀”碑纪念。后来在河道扩建时石龙嘴半岛被挖除,“江湖汇秀”碑也被锁桥湾一位老人拖回家中“破四旧”,用砂轮彻底打光当床榻使用。现在,这块碑石已成为常州老运河旁的一块无字碑,似乎在向后人诉说着它所见证的辉煌历史[2]。老运河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它的故事一时半会儿也说不完。据说京杭大运河最早是隋炀帝为下扬州而修建的,常州老运河应也始建于此时。

二、运河对城市风貌形成所起的作用

  常州人生活在太湖和滆湖(西太湖)之滨,该地区常年雨量充沛,周围从不缺少河流港汊,可谓十足的水乡泽国。明清时期,人们在这一带的日常生活特征,主要依靠发达的水路交通反映出来。货物运输、亲朋好友交往、参与社会活动都依靠运河。其城市、街巷的形成是依据四通八达的河流分布逐渐完成的。常州城市的风貌主要凭借自西向东流经城区的“直线形”开阔通畅的老运河以及纵横交错的运河支流,形成江南水乡“傍水而居、枕河人家”特色。其贸易往来、交通运输虽然离不开安全可靠的陆路运输,但由于陆路运输成本高、时间长,简便快捷的水路运输还是最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因此,运河也成了常州城市变化的主要见证,它在城市风貌形成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运河决定了常州老市区沿岸民居构成

  如今的街巷格局,运河也是把许多特定聚居区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以三堡街、西仓街和西直街段为例,由西南岸到东北岸围绕运河分布的街巷平面格局为:屋—街(三堡街、西仓街)—河—街(西直街)(或屋)—屋(或街);另以东下塘和青果巷段为例,由南岸到北岸围绕老运河分布的街巷平面格局为:屋—街(东下塘)—河—屋—街(青果巷)—屋。由于街巷靠运河分布的特点,民居常表现为三种居住形式:面街背水、面街面水和两面临水。面街背水形式是所有建筑正面皆对着街面,面向街面的一进式商铺楼台一般都采用清水木质排门,二进式中间是天井,而建筑背面却向着河面。如老运河东段青果巷靠河的建筑就是典型的面街背水形式。店铺的后进堂屋居室就挨着运河,生意买卖、居家生活两相不误。如晚清《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李宝嘉(字伯元)的故居等都属于面街背水形式。或许这些名人只是为了运河改道以后留下的一方清幽,“近水楼台先得月”而已。面街面水形式首先是建筑正面对着街巷,建筑样式不是一进就是二进、三进,不是单层就是两层。街巷往往与河流堤岸紧挨在一起,出了屋门过大街就看到河流,视野开阔,放眼望去河岸码头林立,过往船只竞相穿梭,小商小贩四处吆喝,动静景观皆收入眼底。如西直街靠运河段曾是一条繁忙热闹的街巷,民居的形式绝大部分是面街面水。两面临水形式一般是把建筑造在丁字河流或十字交叉河流的拐弯处,建筑正面、背面或山面都会临水,在采光、用水和交通上往往更为方便。此种形式常州城区几乎荡然无存。因为沿河地块紧张且价格又高,在不影响船舶航运的情况下,枕河建屋往往会借取河面上的部分空间,即所谓借河建屋,其房屋外观造型也有三种样式:出挑楼、枕河屋和倚桥屋。所谓出挑楼则是利用大型悬臂挑出屋外,外观造型与吊脚楼相仿,只是挑出部分往往不多,故下面不用柱子支撑,作用类似于阳台,当挑出河面多时,需用木柱或石柱来支撑,以前延陵中路沿河岸这种样式最寻常不过,若站在桥上观望,一排排错落有致,好似靠岸停泊的浮船,静静地依偎在港湾里,若隔河相望,一座座则互相衬托,屋面竞相出挑深远,外观造型彼此争强好胜,个个别有一番新意。所谓枕河屋造型类似于廊桥,一般建造在河面窄、不过船的河上,上面凌空架起大梁,下面打下排桩,盖好屋顶围上栏板即成。倚桥屋往往是借桥身的侧面来建屋,能节省建筑材料,还可以利用桥踏步作为房屋的外楼梯,外观造型皆依桥的式样来定夺,充分体现了水乡民居自由灵活的建筑方法[3]412-414。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7801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