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小学品德及社会课程培养的人文素养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素养是一个人思想品质的基础,需要从基础教育开始抓起。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以及社会公德的课程之一,教师应将其作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指对人生存状态以及发展空间的关注,另一方面则是指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认知,并能够不断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1]。通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优势

  1.课程理念符合人文素养培养需求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理念中,将德育作为培养的核心,注重对学生的终身影响和发展,强调学生的成长经历以及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以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可见,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理念与人文素养对人的生存状态以及未来发展的关注相一致,同时也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新课程的推进以及素质教育的开展,使得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理念逐渐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开始向发展能力转变,由机械的记忆向体验理解转化,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注重学生的知识储备,更要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无论是学习方法还是学习技能,都需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这也是人文素养对人发展的基本观点。

  2.课程内容符合人文素养培养需求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内容很多都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其中包括很多社会生活常识以及我国传统美德和相关的故事,这些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和获取社会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责任心、爱心以及意志[2]。通过对传统美德故事以及学生生活案例的融入,能够引发学生的讨论和反思,进而为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及行为规范。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一门社会学科,主要是将人类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有效结合,通过学生自主探讨和学习了解人类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精华,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教学过程符合人文素养培养需求

  在人文素养的培养中,需要加入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够使学生对其中所传递的价值观产生心理认同,发展出自觉行为。新课程改革使得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听讲,而是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学习。通过教师设置问题或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查询资料、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构建一种自主学习模式。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由发表见解,与同学交流、讨论甚至辩论,通过思想碰撞修正价值观或更新知识体系。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参与性更强,能对知识产生更深刻的体验,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

  1.利用生活案例,增加人文知识

  小学生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建立,因此首要任务就是要通过课程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明确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及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虽然小学生不一定能够完全认同和内化,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在未来潜移默化地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人文知识的传递不是通过教师机械讲解就能够实现的,因为这不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不符合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的发展规律。概念或知识本身的抽象性,使学生无法直接有效地了解其内涵,必须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这一目的。比如在学习“指南针的故乡”一课时,教师需要注意到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不会用到指南针,很难通过简单讲解让学生理解,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地球磁场与指南针磁力之间的关系[3]。教师还将准备好的指南针,分发给每个小组,让学生通过应用指南针发现它的奥妙,自然地发出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叹,并对祖国灿烂而古老的文明感到自豪。

  2.应用信息技术,丰富情感体验

  教师要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比如在学习“直面挫折”这部分内容时,小学生对挫折的体验和认识很浅显甚至完全没有。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征集“自己面临过的最苦恼的事情”,然后再为学生播放关于留守儿童或贫困地区儿童因各种原因被迫辍学谋生的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与这些同龄人相比,自己所面临的苦恼实在微不足道,甚至并不能称之为挫折。之后教师可以通过重复播放和暂停等功能,让学生注意视频中的儿童如何面对挫折仍然努力生活并与困难斗争,再请学生就如何解决自己的苦恼各抒己见,使他们发现只要勇敢面对,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最后再为学生播放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进一步加强学生面对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3.强调社会实践,体现社会价值

  社会实践能够将人文素养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价值,使学生的意志更加坚定。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如可以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参加社区义务劳动、看望养老院的孤寡老人或为遇到困难的人尽一份力。每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都要落到实处,使学生获得真实的社会体验和人文熏陶。比如“让流动红旗到我班”这一课,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每周为集体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可以是打扫学校或者班级的卫生、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等,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以及自己对集体的意义,进而引发对自身社会价值的思考。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从课程理念、学习内容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都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相契合,因此应成为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作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军.试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新校园(中旬刊),2015(12):13.

  [2]胡黎明.刍议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人文素养的培养[J].教师,2015(32):18.

  [3]邱凯祥.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6):103-104,117.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7830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