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心理语言学隐喻理解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一、分级式突显假设

  分级式突显假设(TheGradedSalienceHypothesis)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在理解比喻性语言的最初阶段,词和短语的高度突显意义就已经被自动进行加工。[3][4]譬如当人们加工比较熟悉的隐喻(例如“steponsomeonestoes”)时,即使是独立的语篇语境中遇到的隐喻,其字面含义(如“foot”)和比喻含义(如“offend”)都会被同时激活。但是当人们加工意义比较晦涩的隐喻(如“Theirbonedensityisnotlikeours。”)时,他们首先激活的只是字面含义,因为这些是最明显的含义,最先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正是由于分级式突显假设比较灵活地解释了人们理解比喻性语言的速度,而且没有忽略人们理解词汇层面和短语层面所进行的语言加工情况,因此通常被认为是比喻语言加工中的一种混合型观点(hybridview)。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读到某个单词时首先想到的是其突显的意义,因此不管语境是丰富的还是贫乏的,不管其接触到的隐喻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最容易被激活的都是其突显意义。[5]目前学界支持该观点的实证研究主要来自阅读时间实验、短语片段填空实验等。Peleg等还进一步指出,在句子加工过程中有两个独立的机制———语言加工器和语境加工器———参与工作,前者会立即激活突显词语意思,而后者可以独立地加工出信息的整体含义。[4]然而Gibbs却发现,虽然语境可以很快地加工出人们对所读词语意思的解释,但人们在理解与当前语境明显不匹配的突显意义时,语境并未对整个短语的意思进行制约,而与当前语境相匹配的词语含义在话语解释的某些方面却会被忽视。[6]词语和话语层面上发生的这些差异表明,在语言加工过程中可能有不止一个语境加工器,而在语言理解的不同时间点,也有多种不同的语境信息在同时参与阐释。

二、空间结构模式

  在结合Fauconnier&Turner的合成理论[7]基础上,Coulson&Matlock提出了“空间结构模式”(TheSpaceStructuringModel)。该模式认为,对隐喻的理解除了传统上对目标域和源域之间的单一映射之外,还应该包含概念结构之间的协调,其概念整合网络的复杂映射四个或更多空间。[8]例如,大家都熟悉的隐喻“Surgeonsarebutchers”[9],传统上是通过从源域(“屠宰者”)到目标域(“外科医生”)的映射来解释,显然单凭这一个映射并不能直接推断出医生的技术是否过关,只有通过空间结构模式的详细分解,才能从各个输入空间的合成空间中逐步获得该隐喻所包含的比喻意义[10](P208)。该隐喻所包含的比喻意义首先从外科医生的目标输入空间中继承了部分信息,例如“有人需要动手术,接受手术人的身份以及手术所发生的地点”等等。同时,该隐喻所包含的比喻意义也从源域(“屠夫”)的输入空间中继承了另外一部分信息,例如“屠夫的日常工作以及主要进行的活动,包括用利器进行切肉”等等。除了从每个输入空间中继承部分信息之外,合成之后的空间结构进一步延伸,通过对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各种因素进行排列而衍生出自身的内容。具体来说就是“屠夫”空间所投射的“途径—目标”关系,与“外科医生”空间所投射的“途径—目标”关系之间存在不相符之处:屠夫的目标是宰杀动物,并将动物的骨头与肉切分出来;而外科医生的主要目标却是要治愈病人。由于屠夫的目标与外科医生的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出结论———“外科医生的技术不尽人意”。正如合成理论那样,空间结构模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大量的语言现象及认知现象,尤其有利于解释那些需要稍经推断才能得出的语言含义。同样的道理,对于陌生的诗歌隐喻的理解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形成于合成空间,而不是靠输入空间,或者在源域与目标域所共有的一些额外空间(即所谓的类属空间)中获得。空间结构模式尽管被不少学者认为只是LAKOFF时代的概念隐喻的改良结果,但是该模式相当有用,尤其是在解释不同的语境是如何建立不同的映射,进而又是如何影响对字面含义及比喻性含义的理解速度等方面作用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说,隐喻是直接地还是间接地被理解,主要取决于映射的复杂性以及概念整合过程的复杂性。显然这种灵活的隐喻加工观点并不支持标准语用模式,而任何忽视这种现象的隐喻理解模式都是不够全面的[10](P209)。当然,正如Gibbs指出,空间结构模式最大的问题是,几乎没有任何实验数据能证明它是错的(即所谓的证伪性)。[6]显然,大部分隐喻理论都假设在不同知识领域间存在某种融合,进而产生隐喻含义。因此,空间结构模式面临的挑战就是能否从实证角度出发,找出研究证据来证明它与其他模式相比更具优越性。

三、隐喻征途假设

  隐喻征途假设(TheCareerofMetaphorHypothesis)认为,不同域的概念之间的隐喻映射可以通过两个过程来完成,即比较过程和范畴化过程[11][12]。譬如一个常规隐喻在映射模式上就会有一个从比较过程到分类过程的转移。如在“基因是蓝图”(Ageneisablueprin。t)中,“蓝图”这个隐喻由于有着两种与之密切相关的含义(即“详细勾勒出建筑师构思的蓝色与白色印刷图纸”以及“可以用来构思的任何事物”),从而导致常规的源术语具有多义性。因此,在加工常规隐喻时,既可以通过把目标概念与源术语的字面含义相匹配(此为比较过程),也可通过把目标概念看作是根据源术语命名的高级隐喻类别成员(此为分类过程)来理解。目前已有不少实证研究支持隐喻征途假设。有研究表明,人们在加工常规隐喻时,通常比加工陌生隐喻速度更快,而且常规隐喻比陌生隐喻更具有不对称性。[13]当人们理解常规隐喻时,源术语可以比目标术语更有助于提高理解速度;而当人们理解陌生隐喻时,源术语和目标术语在隐喻加工的过程中起着相同的作用[13]。这一研究结果正说明常规隐喻的源术语比陌生隐喻的源术语更具有可理解性比喻含义。此外,隐喻征途假设还可以有效地解释一系列实证研究结果,例如常规隐喻比常规明喻更容易理解,因为常规隐喻是通过直接分类过程来加工的,而常规明喻是通过直接比较过程来理解的[12]。综上所述,针对隐喻究竟是直接还是间接加工这一论题,隐喻征途观点提出了全面、详细的见解。但我们也必须明确,隐喻征途观点是与隐喻密切相关的,它不适用于其它类型的比喻性语言,比如转喻和反语[6]。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8083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