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三本西方著作的翻译研究的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在西方翻译 研究 领域,近年来可以说有两大派别占据了主导地位:一派以广义上的语言学为基础,致力于建构和 发展 经验性质的翻译 科学 ;另一派则从 历史 的角度通过描写的方式来研究翻译 问题 。两者尽管大相径庭,但有一个突出的共同点,即具有较强的经验性,与纯 理论 研究形成了对照。本文旨在通过对三本代表性著作的考察,来管中窥豹,看当今西方两个主要译学研究派别的某些特点,同时可以对西方的纯理论研究略有了解。

  关键词:翻译研究、新发展、代表作

  RecentDevelopmentsinTranslationStudiesasSeenfromThreeRepresentative

  BooksPublishedinthe1990’s

  DanSHEN

  Abstract:Inthefieldoftranslationstudies,despitetheexistenceof

  multipleapproaches,twotrendsofdevelopmentseemtohavebeendominating

  inrecentyears:onebasedonlinguisticsinthewidesense;theother

  markedbyahistorical-descriptiveorientation.Whilethetwotrendsof

  developmentarecontrastivewitheachother,theyshareonethingincommon,

  namely,bothbeingessentiallyempirical,formingacontrasttotranslation

  studieswithasomewhat‘purely’theoreticalorientation. The presentpaper

  offersadiscussionofsomerecentdevelopmentsinthefieldbywayof

  reviewingthreerepresentativebookspublishedinthe1990’s.Throughthe

  presentreview,wemaygetaglimpsenotonlyofthecharacteristicsof

  thetwomajortrendsofdevelopment,butalsoofcertainfeaturesofthe

  theoreticalversustheempiricalorientation.

  Keywords:translationstudies,developments,representativebooks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西方翻译研究进展迅速。如果说西方译学研究在60和70年代的突飞猛进主要得益于语言学的快速发展的话,在近二十年里,文化研究、文学研究、人类学、信息科学、认知科学、心 理学 和广义上的语言学等均对翻译学科的发展起了较大的推进作用(参见Gentzler

  1993,Neubert&Shreve1992)。尽管翻译研究的 方法 纷呈不一,但近年来可以说有两大派别占据了主导地位:一派以广义上的语言学(尤其是语篇语言学和话语 分析 )为基础,致力于建构和发展经验性质的翻译科学;另一派则从历史的角度通过描写的方式来研究翻译问题,意在揭示翻译实践与研究中蕴含的文化与 政治 因素(参见Venuti,

  1997)。

  本文旨在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三本西方译学研究代表作的考察,来看西方翻译研究新发展的一些特点。这三本著作分别为巴兹尔·哈廷姆(Basil

  Hatim)所著《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语篇语言学》(1997);哈罗尔德·基特尔(HaraldKittel)与阿明·弗兰克(Armin

  Frank)主编《跨文化性与文学翻译的历史研究》(1991);丁达·戈尔莱(DindaGorlee)所著《符号学与翻译问题》(1994)。就这三本书来说,哈廷姆的著作可视为上文提到的第一大研究派别的典型著作,基特尔与弗兰克的书则是第二大派别的一部代表作。这两大派别尽管大相径庭,但有一个突出的共同点,即具有较强的经验性。与此相对照,戈尔莱的《符号学与翻译问题》一书则是纯理论研究的代表。通过对这三本书的考察,我们不仅可以管中窥豹,看到当今西方两个主要译学研究派别的某些特点,而且可以对西方的纯理论研究略有了解。

  一

  近二十年来,对比语言学、语篇语言学和翻译理论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将这三者结合起来研究的论著尚不多见。哈廷姆的《跨文化交际》一书在这方面作出了可喜的努力(详见Shen

  1999)。哈廷姆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语篇处理的理论模式。它包含语境、语篇结构和语篇组织这三大部分。在探讨语境时,哈廷姆主要采用了语域理论(the

  theoryofregister),但将符号学和语用学(主要用于意图研究)也纳入了语域分析,如下图所示(Hatim1997:22):

  哈廷姆认为“规约性交际”(InstitutionalCommunicativeTransaction)、“语用行为”(Pragmatic

  Action)和“符号互动”(SemioticInteraction)这三种语境成分对于语篇类型、语篇结构和语篇组织起决定性的作用。他以该模式为框架,以 英语 与阿拉伯语之间的翻译为分析对象,对语篇类型、语篇结构和语篇组织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就语篇类型来说,哈廷姆区分了说明文和论证文这两大类。就语篇结构而言,哈廷姆主要对段落划分、嵌入主文本中的次文本的作用等展开了讨论。至于语篇组织,哈廷姆探讨了文本中的主谓递进、句间衔接手段、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等多种因素。该书在围绕作者提出的语篇处理模式进行了充分讨论之后,又扩大范围,针对语篇类型与礼貌策略之间的关系、如何对待来自两个不同文化的文本以及如何翻译非虚构性文本中的反讽性成分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总的来说,该书有以下几个特点:(1)与众多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译学研究论著相类似,该书以一个理论模式为中心,逐层推进地展开讨论,具有很强的系统性。(2)

  与传统的语言学翻译理论形成对照,该书十分强调情景语境的作用。譬如第11章在探讨语篇中表达情感的语言手段时,注重对权力关系和和意识形态之 影响 的探讨。(3)

  该书探讨的是超过句子这一层次的语篇类型、语篇结构和语篇组织,并关注这三个层次之间的交互作用(参见Nord1991)。(4)该书还注重对翻译总体策略的探讨。譬如在探讨直接/间接引语时,哈廷姆指出阿拉伯人在写新闻报导时,习惯用间接引语。在将 英文 新闻报导中的直接引语译入阿语时,译者应采用一种间接的或者“半直接”的形式,这样方能在修辞功能上达到对等。由于以上这些特点,该书较好地揭示了语篇的组合机制和交际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因素,为译学研究提供了不少新的洞见。正如诺伊贝特和施莱夫所言,语篇语言学模式将翻译对等建立在“语篇和交际的层次上,而不是句子和词汇的层次上”,因此为译学研究提供了“比句子语言学更为强有力的分析工具”(Neubert

  &Shreve1992:24)。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不仅致力于将对比语言学和语篇语言学运用于翻译研究,而且注重通过翻译研究来检验和丰富这两个语言学派。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仅仅将语言学模式当作工具的译学研究。该书证明“在进行对比分析时,若不以话语为基础就无法达到完整。同样,缺乏对比基础的话语分析也难以达到完整。翻译则为语言对比提供了最为适用的研究框架。”(Hatim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8088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