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分析教师角色定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摘 要:基于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及其独特性, 语文教师所扮演的角色需重新定位、审视。教师应从阅读知识体系灌输者转变为阅读教学意义的建构者, 从知识权威到学生阅读学习的平等对话者, 成为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之间的桥梁。基于此, 教师自身要更新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模式, 改变阅读训练方法, 加强课堂情感交流, 同时学校要加强引导与支持。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教师角色;

  为了使小学生拥有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及进行流畅的语言交流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阅读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因此, 语文教师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也表明教师与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教师作为教学这种专门活动中的核心因素, 其角色和作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全面发展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将“角色扮演”引入到小学阶段, 着重研究小学阶段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促进其身心各方面健康发展。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基于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及其独特性、语文教师角色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以及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关键性, 教师必须对所扮演的角色重新定位、审思。在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深入了解教材, 扮演知识意义上的建构者、学生的合作交流者。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一直是真理的权威、知识的灌输者, 这种传统角色已不再符合语文新课程的要求, 在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转变角色势在必行。

  1. 从阅读知识体系灌输者转变为阅读教学意义的建构者

  我国传统观念认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受这种旧思想的影响,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扮演着语文教材的灌输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课本的复制者。在阅读教学时, 根据已有教学经验、固定的“传递—接受”式的教学模式机械地进行朗读训练、概括大意等活动。他们缺乏对阅读教学意义、价值的理解与探索, 教学脱离实际, 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脱节, 学生对阅读没有兴趣, 只是把空洞、教条的阅读知识传递给学生。要使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提高, 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自身角色, 成为阅读意义的建构者。教师同样是文本的载体, 是一个“活物”, 他们有着自己的情感, 可以通过将自己形成的对阅读意义的独特感受传递给学生, 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文化品位, 形成自身理解语言学习的独有视角。据此, 语文教师还要对阅读内容深入分析, 对阅读意义积极建构, 对阅读课程深度把握, 不断提升教学素养。

  2. 从知识权威到学生阅读学习的平等对话者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 教师由于自身深厚的语文知识积累而被冠以知识权威的头衔, 他们是真理的代言人, 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拥有教学决定权。这样往往滋生了教师自负心理, 常常在学生面前摆出一副权威的姿态, 以命令的语气向学生进行喋喋不休的说教。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 没有话语权, 只能顺从于教师, 按部就班地学习课文, 不能进行创新活动。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和推进,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教育对象是小学生, 他们虽然是身心发展未完善、不成熟的个体, 但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和主体意识, 他们渴望平等, 追求发展。教师要尊重小学生的人格, 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使他们体会到平等、真诚、理解、包容的氛围, 进而乐于接触新鲜事物, 富于阅读热情。“这也就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1]。

  3. 作为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之间的桥梁

  吕叔湘和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 他们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 70%得益于课外[2]。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外阅读尤为重要, 他们处于基础教育启蒙阶段, 进行阅读就是为今后阅读能力的深化发展打好基础。考虑到语文是一门强调实践性的学科, 仅仅靠语文课堂中有限的几节阅读课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显然不够, 因此, 有必要补充课外阅读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语文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及时转换自身角色, 自觉地充当“桥梁”, 将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另外, 教师还应树立“课内学方法, 课外求发展”的阅读教学理念, 将课堂教学作为主要方式, 同时善于开展大量的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积累阅读理论知识, 通过参与课外活动获得实践经验,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扮演的现状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 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问卷调查以大同市实验小学、十九小、三十五小三所小学的部分语文教师为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其发放问卷。访谈法选取大同市城区十九小的语文低、中、高年级段的教师以及学生各3名作为访谈对象。对获得的相关数据资料分析, 结果如下。

  1. 教师的认识

  (1) 教师教学观。调查显示 (见表1) , 在回答“您认为小学语文进行阅读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 有40%的教师选择了“增强语言理解能力”, 30%的教师选择了“增强语感, 加强情感美德熏陶”, 24%的教师选择了“培养听说读写技能”, 6%的教师选择了“掌握生字词语”。从总体上来说, 选择“掌握生字词语”的教师只占6%, 而大部分语文教师了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可见, 教师对教学目的的了解可以更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 做出针对性的阅读指导, 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根据调查结果 (见表2) , 对于自学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大部分教师 (83%) 重视小学生在阅读中要养成自学习惯, 学生进行阅读学习总是依赖于教师的督促往往是不现实的,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习, 教师只是起促进引导的作用。在创新能力培养中, 有86%的教师认为, 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自己的独特见解, 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以求得长远发展。

  (2) 教师的学生观。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开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发展的主体, 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的学生观逐渐树立起来[3]。在表3中, 90%的教师都赞同“阅读活动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使个性得到发展”, 可见, 他们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 而且能够看到全体中的个别, 致力于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 因材施教。

  (1) 关于阅读教学的改进。在表4中, 40%的教师在提升自己阅读教学水平中使用的最佳途径是通过培训和公开课的方式, 其次是参与研究活动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这既说明教师充分认识到了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性, 也体现了教师考虑到教学方式实现的现实性问题, 他们提高教学水平所采用的方式贴近于现实且简便易行, 学校也有能力支持教师活动, 节省大量教学资源, 从而使教学水平趋于最优化。

  表5中数据显示, 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面对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时, 其中“将问题搁置, 不予处理”的教师只占1%, 而有九成的教师会尽可能地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我们可以看到, 有99%的语文教师都有探究、思考的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他们也勇于践行, 及时了解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问题, 予以点拨、指导。他们的默默耕耘与不懈努力, 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出巨大贡献。

  (2) 关于教师角色扮演。从表6数据可以看出, 大部分教师实际已经摆脱了传统的角色即知识权威的定位, 向引导合作者转变, 更重视发挥帮助、启发、促进作用。在47名被调查教师中仍有28名教师选择了“课程执行者”的角色, 尽管他们还选了其他角色, 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语文教师仍然存在阅读教学课堂中“以师为中心”的观念。笔者认为, 现代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应该及时更新, 认识到“学生中心”的重要性。表6数据显示, 还有一半的语文教师选择了“课堂与课外阅读的桥梁”的角色扮演, 显示出这些教师已经认识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必要性。由表7数据可知, 有57%的教师重视课外阅读, 但访谈教师又发现, 在实际情境中语文教师往往会忽视他们作为课堂与课外阅读的桥梁的这种角色, 这使笔者深切地体会到教师普遍有重视课外阅读的意识, 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很好地落实。由此, 教师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在表8中, 有将近九成的教师都赞同低、中、高年段语文教师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并积极运用于实践, 这充分地体现了小学教师准确地认识到每个小学生都是不同的, 都有不同的需要, 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 因材施教。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逐渐趋向于素质教育。

  (3) 关于阅读教学的评价。根据调查结果 (见表9) , 有47%的语文教师选择评定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的途径是通过“学生在实际中运用”的情况, 说明教师重视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阅读, 认识到学生能力不应完全以成绩为标准去判定, 成绩只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整体素质。有26%的教师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最快、最有效的评价方式是看学生测验成绩, 虽然这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使用, 但这种方式长此以往是不利于学生个性成长发展的, 对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也无济于事。因此, 在新课改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本”, 从重视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 深入改革传统评价体制, 建构新型评价模式。

  3. 教师角色转变中存在的问题

  表10数据显示, 有66%的教师认为“有一定差距”, 占总体比重较大。选择“基本吻合”的教师占32%, 显示出教师对现状基本满意。小学语文教师实际角色与理论角色期望产生巨大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 (见表11) 。

  有51%的语文教师认为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学生的积极配合, 其次是教师自身的发展 (34%) , 学校氛围和国家方针政策所占比例较小。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8098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