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心理语言距离是引起跨语言影响的重要因素的研究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摘要:心理语言距离是引起跨语言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解其对语音感知的影响, 选取维吾尔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以单元音/e/与双元音/ei/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探究不同英语水平的维吾尔族大学生维语到英语与汉语到英语之间语音的心理语言距离差异, 及差异对语音感知和语音接受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英语水平较低和中等的受试在语音感知中易受心理语言距离影响, 较高水平受试的心理语言距离接近语言距离;低水平受试受心理语言距离影响较难接受迁移源为二语的语音。

关键词:维吾尔族大学生; 心理语言距离; 英语语音;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erceived Distance and English Proficiency

Abstract:Perceived distanc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cause cross-language influence. For researc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glish proficiency and perceived distance in perceptual phoneme, Uygur college students a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 a system of investigate about pure vowel/e/and diphthong/ei/is undertaken. The results present that the subjects of lower and middle English proficiency are influenced by perceived distant when they judged perceptual phoneme. The perceived distance of subjects of higher English proficiency is close to the linguistic distance; and it's difficult that the subjects of lower English proficiency accept a phoneme from second language.

Keyword:Uygur student; perceived distance; perceptual phoneme;

一、引言

  三语习得常伴随跨语际间迁移的产生, Fries以及Lado等人认为迁移主要是客观语言距离作用的结果。Kellerman的一系列研究则证明学习者主观意识到的语言距离 (即心理语言距离) 往往比客观语言距离在语际迁移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因此, 心理语言距离成为影响多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过去有关心理语言距离的研究多聚焦于其对语义及语法的迁移, 少有学者关注于其对语音学习的影响。然而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少数民族学生一般比汉族学生存在更多的听力困难, 根据听力困难测试得知多数学生的听力困难多聚集于语音感知阶段。准确辨认话语中节奏单位的整体音位, 是听力理解“自上而下”意义解码过程的第一步, 因此语音是决定着听力理解过程的重要因素。由于少数民族生复杂的语言学习背景使英语作为三语的学习中常常出现语音迁移, 因此笔者大胆猜测语音感知阶段的困难有可能与心理语言距离有关。基于此, 本文试图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不同英语水平的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心理语言距对英语语音感知的影响及对待语音的态度。

二、研究背景

  (一) 维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的语音问题

  维、汉、英语分别属于阿尔泰、藏汉与印欧语系。“从语言的语音系统来看, 英语、汉语和维吾尔语属于三种不同类型的语言。英语是一种主要依靠语调来区别句义的‘语调语言' (intonation language) , 汉语属于’声调语言‘ (tone language) , 而维吾尔语则属于’无声调语言‘ (non-tone language) .这些音位系统上的差异往往是造成维吾尔族大学生语音迁移的主要原因。”[1]从客观语言距离出发, 三种语言语系间的差距使得“不同的语言在字母与音素关系对应的差异, 以及在发音习惯上的不同, 自然会导致英语学习中, 维吾尔族学员在英语语音音位以及重音, 音调等方面上会出现很多问题。”[2]例如在马依努尔·艾则孜通过问卷调查和语音试卷分析得出维族学生在/夼/、/奁/、/r/、/f/、/i:/、/藜/、/藜:/、/覸/等维语和汉语中均不存在的音上失误较多。

  二语在三语习得中的地位也和语言距离密切相关, 二语在语言类型上越接近于目的语, 学习者越有可能使用二语。也就是说, 语言距离比二语对三语习得的影响程度更高[3], 但是客观语言距离并不能解释当维族学习者已习得汉语中的ai、ei等能在英语音标中找到相似的音时, 仍然会在/ai/、/ei/的辨音测试中出现较多错误。Jones认为本族语发音习惯的影响和干扰是学习外语语音中发音错误的最根本原因。[4]“维吾尔语中没有复元音”[5], 这使母语跨越客观距离对英语语音的学习产生影响。显然母语的作用使学习者对这些音在英语与汉语间的距离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这种判断源自心理语言距离影响。

  (二) 心理语言距离的理论及研究

  Kellerman提出“心理语言距离”这一概念, 并指出学习者主观意识到的语言距离对跨语言影响有着重要作用。[6]心理语言距离是指“学习者意识到的母语与目的语间的不同”[7], 也称作与心理语言类型。Kellerman在一系列breaken研究中通过迁移度、接受度、纸牌语义排列等验证了心理语言距离与迁移之间的关系, 并提出母语使用者语义距离的直觉可以用来预测可迁移性。[8][9][10]其研究证明, 表层结构相似与否并不是关键, 仅用对比分析结果不足以准确预测外语学习的难易程度, 对迁移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是学习者对母语和目标与之间语言距离的心理感受, 即心理语言距离。由于语言迁移是多语习得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且在二语习得研究中是一重要课题, 因此随后三十多年, 心理语言距离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 并进行了诸多实证研究。其研究视角也由在心理语言距离研究之初的语义迁移实验延伸至语音[11]、语义结构[12][13][14]、表述[15][16][17]等方面的研究, 在探寻了心理语言距离与迁移的关系的同时, 并对影响心理语言距离的因素进行研究。例如Cenoz[18]从年龄和学习经历视角对心理语言距离的影响进行研究;张雷, 俞理明[19]研究了习语理解特征及英语水平之间的关系;凌斌, 王志成以藏族英语教育为例, 详细阐述了少数民族语言生态环境的干扰体系、认知依据障碍, 以及民族主义情愫杂糅其中的心理语言距离产生根源[20];杨学宝研究了心理语言距离和学习倦怠之间的联系。[21]

  以上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证明了心理语言距离在语言迁移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并为本次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由于海外学者对心理语言距离研究中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多以二语学习者为主, 而三语习得有别于二语习得, 因此其研究成果是否适用于我国少数民族三语教学还有待验证。同时国内心理语言距离的研究极少涉及语音, 更未对听力过程中的语音感知阶段进行研究, 而笔者认为未经过复杂信息加工的感知能更准确地反映心理语言距离的作用。基于此, 本次研究以不同英语水平的维族学生在语音学习中所受到的心理语言距离的影响应该不同的假设展开, 选取维吾尔族大学生为受试, 试图进一步揭示心理语言距离与三语水平之间的联系, 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有效利用正迁移, 规避负迁移, 提供预见性与借鉴性的建议。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9897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