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论文:探讨泥人的未来之路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碾盘为桌,石墩为凳,安静的农家小院里两个着蓝布衣衫的农民喝着小酒,神情里透着丰收的喜悦与农忙后的安闲。画面整体造型与细节处理,皆表现出浓郁的乡村气息。这是河北灞县泥人传承人薛继刚的作品。只是普普通通一坯黄土,加水搅拌,揉搓塑形,涂绘颜料,不多时便有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感。

娴熟技艺

塑造生动泥人形象

  生于泥人世家,从小便在各色各样的泥人堆里长大。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薛继刚在小的时候就能随意捏出不少可爱的造型。再加上十多年的学习实践,如今他的作品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的泥人造型粗犷朴实,呈现出原生态的生活场景;同时在细节的刻画上细腻精湛,情态传神,动作自然。

  他的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场景,或是民间故事。通过写实手法与夸张技巧的结合应用,不断提升作品的艺术高度。一揉一捏塑造轮廓,一涂一抹着上颜料,在他技法娴熟的操作下,泥人仿佛被注入灵魂,有了生命气息。为吸引更多年轻人喜爱,他还设计出一系列新潮的卡通形象,漂亮的颜色搭配,娴熟的手绘技巧,让作品活灵活现充满趣味。

打开市场

才是泥人的未来之路

  近些年,薛继刚参加过不少展览,展会一般都是在旅游比较发达的城市举办,借这类平台可以销售不少的作品;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民间泥人艺术,培养潜在的市场。目前,他的作品主要是批发给实体店铺进行销售。说到收入,薛继刚表示,“做这个很耗时而且收益少”。

  非物质遗产分为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政府会根据不同级别进行资金扶持。同时政府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但是薛继刚指出,“仅靠这些补助,技艺是很难长远传承下去的,最重要的还是得为这些工艺品打开销售市场,让它们进入到健康的市场运作中去”。

  考虑到这些,薛继刚在十多年的泥人学习中,除了制作技巧上不断学习创新,还注意引入社会流行元素,塑造出不少时尚新造型以赢得市场。比如一款愤怒的小鸟,其原型就来自一款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电子游戏,鲜艳的对比色构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人眼前一亮,让不少人喜欢。对于如何拓展市场,包括薛继刚在内的手艺人都仍在实践中摸索着。

技艺传承

存在诸多阻力

  收入上的不稳定性,导致大多数技艺传承者生活拮据,是他们不能坚守的原因。薛继刚承认,自己当年接下这个活儿,更多的是考虑到责任,“我不做的话,家里这么好的技艺就失传了”。

  自从接手之后,他每天的生活便是与泥土、颜料打交道,从不起眼的黄土到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小人物、小物件,作品诞生带来的欢喜和成就感也是满满的,但是其中的艰辛也只有他自己知道。成品入窑洞烧制时的高温让人很难承受,即便用风扇吹,刮到身上的也是热风,尤其是在夏季,在窑里感受到的是炙烤的热度。而他能够一直坚持下来,就是想要守住这门手艺,让它长远传承下去。

  薛继刚的儿子今年5岁,小孩子欢喜地在爸爸的泥人作品边穿梭,指着一只泥塑小兔子害羞地说自己喜欢这个。薛继刚在被问及孩子以后是否会学习制作时,他说,“这个真不好说,还是希望他以后能过更好的生活”。

技艺

  我国的泥塑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推动作用。宗教活动的繁荣,直接促进了泥塑艺术的发展。明清以后,民间彩塑赢得了老百姓的青睐,其中最著名的是天津的泥人张和无锡的惠山泥人。他们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泥塑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以人物、动物为主,或素或彩,塑造出众多精美小巧的工艺品。在薛继刚的家中有一个泥塑小作坊,泥人制作全过程都在这里完成。首先选黏性好砂含量少的泥土,加水搅拌揉搓,使其韧性更好,易于塑形。然后捏制形状再进行细节处理,根据造型着色。最后放在避光处晾干,再放在窑里烧制,这样更利于长久保存。

  每件作品都是手工制做,皆为孤品,每位大师的作品都有着各自的艺术特色。因此泥塑作品不仅能作为装饰品点亮生活,还有极好的收藏价值。

东升泥人

  东生民间泥塑艺术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作品多以东北民间的吉祥喜庆、民俗风情等为主,在演进、变化、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东生泥人传承了祖辈的彩塑技艺,使北方民间彩塑艺术得到升华。他的作品既有南方细腻手法又有东北粗犷豪放的风土民情,具有典型和代表性。

天津泥人张彩塑

  天津泥人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已享有很大声誉。使天津泥人大放异彩、成为民族艺术奇葩的,是“泥人张”的彩塑,它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天津“泥人张”艺术的创始人是张长林。

  张长林(1826-1906)字明山,后以字行。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他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搏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须眉俗动。“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泥人张”彩塑用色简雅明快,用料讲究,所捏的泥人历经久远,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外国人早就以重金购买,“置诸博物馆中,供观赏。”在历届展览会上它都被认为是出类拔萃的作品。日本芦屋市的1座中国近代艺术馆为"天津泥人张彩塑"建立了陈列专室,展出彩塑作品58件。近年来“泥人张”彩塑积极地推动国际间文化艺术的友好交流,成为中外交往的桥梁。

  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是近代民间发展起来的著名工艺美术流派,这支数代相传的艺术之花,扎根于古代泥塑艺术的传统土壤中,再经大胆创新,遂成为今日津门艺林一绝。

  在张明山的时代,天津有许多从事泥人制作的民间艺人,但在张明山的泥人作品叫响以后,许多从事泥人制作的艺人都纷纷改行了,其原因就是泥人张的作品太过精致。许多人在惊叹之余更是对制作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张宇介绍说,张家的制作秘方是不为世人所知的绝招。选料一晒二搅三过滤

  “泥人张”的作品好坏,首先要看使用的原料———泥的好坏。张明山在反复比较后发现,当时天津西郊区古河道地下一米处有一层红色黏土(俗称胶泥),这里的黏土粘性极强,含沙量特别小,非常适合作为制作泥人的原料。于是,张明山就与当地的农民达成协议,每隔一段时间,就让农民将晒干后的黏土送到张明山居住的西北角韦驮庙胡同,然后将这些土进行一次过滤。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9925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