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论文(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一、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1、不利于协调发展

  一直以来体育教学都被认为是文化素养较低的一种教学,因而许多学校仅仅是关注于体育教师在体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对于他们的文化知识,心理素质不加重视。而在如今日益强调心理健康的同时,许多教师在这一方面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培训。再加上许多学生本身就把体育课当成一种娱乐,很容易使得所强调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同时发展流于形式,不能够真正的发挥作用。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所谓的人才是需要能够经得住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并且还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挑战。一直以来,我们的观念是,体育课就是我们进行体育活动和锻炼的,因而与时俱进的一些理念和方式,如将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结合的理念并没有及时有效的融入到体育课堂中来。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着阻碍作用,不利于他们多方面协调发展,对于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也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2、易导致暴力

  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年长者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一代不如一代了。或许是在说身体素质,可我觉得他们说得更是年轻人的道德素质和心理发展。因为如今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被娇惯着,并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甚至没有面临过较大的挑战,性格上也多以自己为中心,比较自私。在体育教育当中,因为体育本身活动量大,活动范围较广,由于体育的活动性和易受伤的特点,许多人在活动当中难免发生碰撞,有时甚至会激发矛盾。而学生们往往会因此而大发雷霆,更有甚者会大打出手。年轻学生脾气暴躁,很显然是他们在心理素质方面所接受的教育不够。如果在高校体育教学当中没有结合一定心理学方面知识,并进行引导的话,在长期的体育学习当中就可能给心理发展带来暴力色彩的影响。

二、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培养毅力

  体育当中的某些项目是考验人的耐力的,比如长跑。因而在高校体育当中许多老师已经不仅仅要教会学生体育技能,更要去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优良体育精神。况且体育本身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在高校当中体育选修有很多项目,如乒乓球、武术、健美操、游泳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学生们去刻苦学习,勤加训练的。在长期的体育学习当中,学生可以慢慢形成一种运动的习惯,能不断培养他们的毅力。从这一方面看,高校体育对于培养学生面对挫折、迎接挑战以及战胜困难的精神有一定积极作用。长此以往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缓解压力,消除心理障碍

  伴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的是人们的日益增大的压力。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学习方面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压力,更何况他们还要面对毕业找工作的压力。大学扩招使得大学生人数倍增,就业竞争更加激烈。面临未知的未来,许多大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失落和担忧,心理上难免产生很多负面的情绪,产生很多无形的压力。运动恰恰是释放心理压力的一种好方法,而体育课的运动性正是能够使得学生去释放内心的压力。体育教学的实践性和场所的空旷都能够给学生的心理压力带来一定的缓解,能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使得学生尽情释放不快,从而能够达到一种良好的状态,为接下来的奋斗做好准备。因而高校的体育课是能够促进学生压力的释放,从而减少他们心理的紧张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的心理障碍。

  3、提高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

  体育的学习和发展是需要同学之间相互协作进行活动的,比如在学习健美操或者是武术的学习过程当中,因为不同学生的肢体动作天赋不同,而且上课时间又有限,这就需要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这对于如今独生子女日渐增多的情况下学生们开展人际关系,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一般来说如今许多学生都不愿意出去活动,有同伴才能够坚持下去。况且身体素质的提高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这就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进行锻炼。这是有助于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够有效的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大学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学校当中学会与别人合作是有利于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协作互助的心态,这也是进入社会所必须的。因而,良好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小结

  本文是从我自己在高校当中的了解和观察所得来展开论述的。分别论述了我国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总的来说我是从体育学科本身的特点和高校当中体育课的课程形式来具体分析它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而这又不免使文章显得形式上松散,因而是需要具有一定的经验才能够较好理解的。

第三篇: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思考

1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现状

  1.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多年来被予以持续的关注与研究,大学生人群中一般程度的心理障碍和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的比率,一直不容乐观。20世纪末的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杀率高于同龄人,是同龄人的2~4倍,并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21世纪初的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心理障碍倾向人数约占20%~30%,较严重心理障碍的10%左右,严重心理异常占1%左右,且心理不健康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7年的有关研究提出,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近20%。[1]近年来的研究表明,30%左右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10%大学生出现较严重心理障碍。[2]事实上,不良心理健康状况和其他心理障碍已经成为大学生退学、休学甚至自杀行为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与两个因素息息相关。一是与大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相关。大学生正处于青年前期,这是个人心理发展变化最激烈的时期,是个人心理矛盾多发期。二是与社会因素相关,即与社会转型、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贫困、人际关系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1.2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是一个多维度概念,可以被理解为社会信息、社会关系、社会网络、社会互动等,既包括认知因素,又包括环境因素,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支持的概念做了不同的理解。但大多数人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其社会关系、社会网络中所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主要指家庭、朋友、同事、单位、社区和团体。[3]在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上,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正相关的关系,较高的社会支持水平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4]当然需要注意的是,研究显示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有时却不完全是直线相关关系,因为会受到被支持者认识因素的影响。因为有些支持者认为支持者提供社会支持,可能有控制和干涉被支持者的动机。[5]而有些支持者则认为接受社会支持,可能会被看作患病,从而宁愿拒绝或放弃社会支持。[6]因此,在实践中,要特别注意被支持者的认知因素。

  1.3社会支持的分类及当前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内容

  社会支持的内容可以划分为六个方面:物质支持、行为支持、沟通支持、指导支持、反馈支持、互动支持。[7]也可以划分为五个方面:物质性支持、情绪性支持、尊重性支持、信息性支持和同伴性支持。[8]或划分为四个方面:尊重支持、信息支持、社会成员身份支持、工具性支持。[9]以上对于社会支持的分类针对一般性的问题,而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社会支持可以分为专业性社会支持和非专业性社会支持。其中专业性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高校和社会组织,具体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和社会专业咨询、医疗机构所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咨询和治疗等内容。非专业性的社会支持则比较广泛,指高校、家庭、同辈群体、社会组织等为学生提供的各种支持内容。具体有:第一,学校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课程教师、后勤保障人员、学生干部、学生社团等提供的财物、资源、信息和行动支持。第二,家庭成员、亲戚的支持。如提供学习条件、生活照顾、娱乐社交活动、陪伴以及情感支持。第三,来自同学、老乡或其他朋友的帮助。如提供学习资料方法、心理健康知识、经济物质帮助、谈心谈话、探望陪伴等。第四,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的各类物质、资源、行动等。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9930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