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家庭教育的相关论文(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三、亲子交流时间被挤占

  家庭教育是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实现的,亲子交流和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家庭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孩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都是在观察和模仿父母言行的过程中习得的,良好的亲子关系互动和必要的亲子交流时间对孩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激烈的社会竞争迫使人生的起跑线越来越往下移,“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一个营销口号很快演变成了万千家长的心理共识,无数的孩子为家长的“比较焦虑”买单,随时随地出现的培训宣传反复刺激着家长们的神经,似乎漏掉一个信息孩子的一生就输掉了。 各级各类补习班层出不穷,从出国、考研往下一直可以延伸到0岁,过去从家里的地板、凉席上就可以完成的事情,现在竟然搬到教室的瑜伽垫上,成了一个需要付费才能完成的亲子课程。 孩子们被马不停蹄送到各种培训班里,钢琴、绘画、舞蹈、奥数、作文、英语等课程侵占了孩子们和父母相处的时间,甚至是睡眠时间。 孩子与家长们有效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家庭教育在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正在被削弱。

  家成了给孩子提供食宿和交培训费用的机构,我们的孩子以交出童年为代价满足着家长们与日俱增的攀比和焦虑情绪,为家长们未能实现的人生理想买单,家庭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延续,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奠基作用无法实现,从而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遍布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培训机构可能在短时间内起到了督促孩子学习,提高学习成绩的作用,但也加重了孩子的学业负担,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甚至滋生逆反和厌学的心理。 尽管世界各国都有从事青少年培训的社会组织,但这些国家的教育理念与我国大不相同,尤其是欧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他们的教育理念不提倡甚至禁止你跟别人相比较,孩子要做的就是自己与自己相比,这样才容易让孩子找到自己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在培训的内容方面,很少有课业学习内容,孩子在课余时间多进行一些音乐、体能或者是手工艺等方面的培训,也可以免费进入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社会机构或团体从事相关活动,即使是收费,费用也很低,孩子们参加各种活动的目的不是提高学业分数,而是旨在获得未来享受生活的能力。

  四、家长心中的“乖”孩子情结

  中国文化对“乖”孩子情有独钟,经典的“中国式好孩子”身上必须具备“听话”这个关键词,他们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头上常常顶着“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荣誉,这些孩子的父母总是受到别人的羡慕,似乎他们一定比其他孩子有更灿烂的未来。 事实上,很多从小乖巧听话的“好孩子”,常常以牺牲自己独立空间、独立思维为代价,服从父母和老师设立的各种规范,尽管成就了父母的期待,但却使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激情,始终觉着自己的人生不属于自己,缺乏活出一片精彩的动力和热情。 很多心理学研究提醒我们,那些所谓的“好”孩子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一直都很听话、很乖,那么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这样的好孩子很可能在成年后表现出抑郁的情绪甚至是罹患抑郁症,他们会因为没有机会发展“自我”而陷入悲观厌世的情绪障碍里;受父母控制的“乖”孩子通常有明显的社会退缩倾向,这种社会退缩最终会导致情感孤独。 所以,“顺从”与“听话”并不是一个值得追求和赞誉的优秀品质,当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控制孩子,让孩子服从家长意志的同时, 我们还应该意识到,深藏在家长们心中的那个“乖”孩子情结正粗暴地剥夺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中国的家长们不应急于把不听话的孩子教育成听话的孩子,更不应该总是为孩子规划和设计未来,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强加到孩子身上。 孩子的成长需要过程和体验,家庭教育的关键是父母端正心态,用平和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生命体验,家庭教育不是上课,而是影响;家庭教育也不是管理,而是陪伴,总想让孩子“听话”、“顺从”和“乖”是对孩子的不尊重。

  与中国父母喜欢“乖”孩子不同,西方国家更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鼓励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大胆表达,不惧失败,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给孩子创设探索的环境,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机会去体验和模仿, 不插手孩子的事务,而不是为了追求一时的所谓效率逼迫孩子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

  五、无处不在的攀比心理

  对于中国人来说,最根深蒂固的民族心理就是比较或者是攀比的心理,比较让我们获得优越感,同时也让我们深受伤害;比较给我们动力和目标,也让我们失去了友谊和朋友;我们都努力避免和克制自己不去攀比,但我们无法避免自己被比较。 纠结的民族心理,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常常有分裂的感觉,每个家长都觉着自己在为孩子的人生负责,不管他们今天是面带微笑还是泪流满面,我们都要让他们赢在起点之后继续赢在终点。 为了赢得比较中的相对优势,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自觉地把自己内心的焦虑投射到了不谙世事的孩子身上,虚构了不同版本的故事情节来鞭策孩子不断努力,理由只有一个———“都是为了你好”。 在攀比心理的控制下,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失去理性,于是有了“虎妈”和“狼爸”,也有了“父母皆祸害”的豆瓣小组;有机场弑母的孩子,也有失手灭子的母亲,当然大多数家长没有如此极端,但我们的家庭教育还是离不开那个“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可以很抽象,也可能具体到某个同学,无论在国内生活还是移民到别的国家,这个“孩子”其实永远站在华人的心里。

  追求成功与卓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存在于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但很少有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像我们一样让孩子从一出生就背负着家族的理想和期待,把家长们在竞争中的压力直接转嫁到孩子身上。 在很多国家,孩子的分数都是孩子的隐私,家长只能知道自己孩子的分数,老师也不会提供孩子考试的排名,其他孩子的成绩都是保密的。 在中国,学校不仅会告知家长孩子的分数,还会以不同的方式告诉家长孩子在班级和年级的排名,几乎每一个孩子前面都有很多人,都有巨大的努力空间,在孩子们求学的这些年,由攀比引发的紧张焦虑不仅让家长也让孩子们时刻都生活在莫名的惶恐里。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9951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