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幸福语文课优秀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学生眼中的”幸福语文课”

  这一次的高一起始课该上什么内容呢?无意中翻到20XX年9月12日《中国青年报·冰点》中的一篇文章《哈佛大学“幸福课”:我们究竟为什么不开心?》,其中一段文字吸引了我:“出人意料,去年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

  “幸福”是一个温暖而令人向往的字眼,如果我的语文课是令人幸福的,那该多好啊!

  那么,学生眼中的“幸福语文课”又是什么样的呢?我灵机一动,便将高中第一课的内容定为:我心中的幸福语文课。话题一抛出,立刻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很多同学开始对曾经的语文课进行了控诉或怀念。王琦奇同学的话惊出我一身冷汗:“语文课是我最喜爱的课,因为这就如同听妈妈讲故事一样:不仅可以享受故事的盛宴,还能够品味古今中外丰富的文化。但是罩上了‘应试’的光环后,语文课就变样了。它不再是陶冶情操的学科,而是转变成机械的模式了。看到这个题目就套这个公式,瞧到那个问题就用那个公式……语文所具有的特征就灰飞烟灭了。初三时,就有很多同学对语文怀着莫名的仇恨。语文竟可怕到如此境界!”

  接下来,教室里很安静,大家陷入了对“我的幸福语文课”的遐想。很多同学不由自主地拿起笔在纸上写下“我的幸福语文课”的构想。讨论交流环节,大家的发言让我这个教了13年书的语文教师有了“重新来过”的冲动。课后,我对大家的发言进行了整理,发觉很多构想对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具有启发意义。

  大家一致认为,幸福语文课一般是“快乐的”。快乐,是一个简单的词汇,却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了一个难以企及的境界。其实,快乐很简单,说白了就是满足,就是开心,就是笑脸……可是,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到快乐呢?

  薛曼宁同学说:“幸福的语文课应该多一些风趣幽默的片段。在同学们有些昏昏欲睡时可以重新精神抖擞,这样也会创造出一个相对放松、愉快欢乐并且和谐的学习氛围。”许多同学还对幽默进行了解释:语文课上的幽默,并不是讲一些世俗的笑话,而是机智有情趣,有些“语文昧儿”。就像建筑家梁思成在扬州做古建筑维修问题的学术报告时说自己是无“齿”之徒,满堂听众愕然。梁先生接着说:我的牙齿没有了,在美国装上了这副假牙。因为上了年纪,牙不是纯白色,略带点黄,所以看不出是假牙,这就叫“修旧如旧”,修复古建筑也要这样,不能“焕然一新”。这个报告冈为“借齿发挥”,幽默至极。有点幽默感,这是学生对语文教师提出的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困难的要求。我知道学生要的幽默不是赵本山挖苦可怜人时的搞笑,也不是“小沈阳”硬将自己作践得不男不女时的嬉闹,而是透着涵养、智慧的轻松。看来,我们要做的事可能不止是专业上的,还包括气质上的。

  嵇钰钦同学说:“当我们陷入疲倦的时候,可以进行讲故事比赛,老师和同学,或者同学之间比赛讲文坛掌故或民间趣事,以活跃气氛。”有类似想法的同学颇多。陆晓妍同学还说:“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可让同学们自发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做PPT,为同学们上课。抢答、积分竞赛、接龙等都可活跃气氛,激发同学们的热情,我们初中就是这样。”不要嘲笑学生们的这点看上去有点“小儿科”的期盼,其实是我们的语文课沉闷得太久了。我们必须适时、恰当地组织一些语文活动,不要忘了游戏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况且真正的语文活动还不只是游戏呢!

  张和为同学说:“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要太多,最好是很有趣、有意义的作业。老师从不会让我们抄课文,翻译文言文也不会让我们都写下来。作业永远都是简单而精巧的,这对我们大家而言是一件快乐的事。”不少同学提醒我:“少布置一点‘无从入手’的作业,少做一些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练习题,这会让我们感到无比快乐!”也有同学动情地说:“语文作业不是越多越好,最好能有让我们主动去做的冲动。”还有同学积极支招:“可以多预设一些作业,然后同学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让同学自己设置一些题目,然后师生共同筛选。作业是我们自己的,我们会感到快乐的。”其实,语文作业布置什么?布置多少为宜?这不仅是一个教学环节,也是科学,更是艺术。倾听学生们的心声,他们的言说不是很值得关注,也很有价值吗?

  胡玉凰同学的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老师能真正快乐地为我们讲课,我们才能从心底里感到快乐。”我是一个比较容易被情绪左右的人,常常为自己所处的语文教学大环境忧愤不已,也常常被一些琐碎的任务和要求压迫得想大发雷霆,也常常为读不进书感到苦恼……课堂上很有可能会流露出自己烦躁、痛苦的情绪,从而影响课堂本应有的氛围。两年前的一个学生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怨恨就像自己服了毒,却在等待着别人死亡。”是的,也许今后我必须在上课之前提醒自己:

  我的痛苦/只是没有蒸发的气泡/一屋子渴望的眼神/足以将它吓跑

  幸福语文课,快乐虽然重要,但绝不是一味地傻笑,没有质量的快乐只能是一种浮躁。思想获得发展的程度,才是衡量语文课幸福指数的最重要的标准。这是同学们形成的第二个共识。

  赵然同学的想法让我警醒:“语文课是展示文化的美丽的课,沉闷死板绝不是好的氛围,希望老师能让课堂充满乐趣。给我们讲解的不仅仅是教参中的内容,而是能有一些老师自己见解的‘活东西’。”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教参中的那点内容也许学生们早就获知;况且这些内容只是既定的知识存在,缺乏演绎、推理的思维过程,绝对不能直接告知学生。同学们更渴望“能有一些老师自己见解的‘活东西”’,而“活东西”的来源一定与教师的阅读、思考和写作体验紧密相关。周涧湫同学认为学生要获得“活的思想”,离不开老师逐步深入的引导,他举例说:“理解‘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烂柯人’乃何许人也?老师解释一番,原来是晋人王质。再如,《最后一课》中,为何法国领土上会有普鲁士士兵?哦,原来普法战争法国战败了。为什么会打仗?为什么会打败仗?再一番解释,都明白了。而且我还知道了《柏林之围》《羊脂球》这些有联系的作品,我肯定会去读的。拓展的内容未必会考到,但是知道一点就会多一点知识,就多一份兴趣,多一份渴望。如果老师再能讲讲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交流,那可真是太幸福了。”章洁然同学的话我们必须重视:“思想不是艰涩难懂就好,应当是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比如对古文和古诗的讲解,希望可以通俗易懂又不失意蕴。”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30037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