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论文: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最近看了于永正老师的这篇文章,心中感触很深,推荐给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迪.

  一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语文高考成绩总不尽如人意。李希贵先生出任校长后,实施了一个“语文实验室计划”。“计划”规定:高中每星期的六节语文课,两节由老师讲,四节放手让学生读书(包括读课外书)。老师只讲教材的精彩之处、表达的方法和语文知识。一些语文老师大不以为然,每当上读书课时,就悄悄关上教室门,对学生说:“别听李校长那一套,不讲怎么行呢?”于是又讲起来。此事被李校长知道了,于是他请高一的老师,出一张语文试卷,让他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和读初中一年级的侄女也参加这次高中一年级的统考。结果,他的儿子考了83分,侄女考了84分,均高于平均分(那次考试的平均分是82分)。李校长笑问:“我们讲了那么多,有用吗?"老师们默然。

  这项计划实施以后,高密一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幅度提升,彻底改变了高考语文成绩低迷的局面。精讲、多读,居然就成了!教语文是不是很简单?

  二也许有人会说,这个例子没有典型意义,高中生具有自学能力,当然可以这样做了。好,我们再举一个一所普通小学的一个普通班的例子吧。

  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的中学老师们经常抱怨说,中学教育质量之所以不高,是因为小学老师没有教好。小学老师当然不认账——你们为什么不从自身找原因呢?

  1997年,丰满区教育局决定全区小学毕业班来一次统考,看看小学的教学质量究竟怎么样。这一考不要紧,考出了个令人注目又令人吃惊的问题——全区3000多名毕业生,语文前17名的学生都是该区第二实验小学杨巧云老师班上的,而且,班里的其他学生排名也很靠前!而且,该班数学成绩也不错。杨巧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她平时几乎没上过什么公开课。这样一位默默无闻的人,怎么能教出语文成绩这么优秀的学生?匪夷所思!这件事惊动了省教研室的邓治安主任。这位全国有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带人到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去调研,看看杨巧云是怎么教语文的。

  杨巧云老师说:六年来,她只抓了两件事,一是读书,大量地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别的家庭作业基本上没有。她拿出保留的一部分同学写的日记给邓治安主任看。学生写的日记,从篇幅上看,有长有短,长到几百个字、上千字,短到只有一两句话。从内容上看,包罗万象,有记事的,有状物的,有议论的,也有写读书心得的。有一位学生写的一篇《论关羽》,让邓老师大为惊叹!学生写道:关羽忠义固然可嘉,但他胸无全局,以至于把刘备的事业葬送了。日记中,学生把关羽哪里忠义、哪里胸无全局,写得详详尽尽。一篇日记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在这个班里,日记只是一种形式。许多日记有题目,实际上是“作文”。

  我对邓主任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杨老师的课可能上得没有什么‘彩’,但她按照学语文的规律去教了。六年来,她坚持引导学生读书、作文,使学生养成了读写的习惯,这是最大的‘彩’!”

  邓主任接着说:“全区3000名小学生统考,前17名都是她班的学生,这叫大放异彩!”

  杨老师怎样教语文?两个字:读、写。说得稍微复杂一点是四个字:多读多写。

  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读到小学五年级时,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无学可上了,只好回家务农。书包里装的从学校借来的《三国演义》,成了他唯一的读物。他不知读了多少遍,以至于许多回都能背下来了。他一边务农,一边继续找书读。其间读了《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名著。17岁那年,他在哥哥的支持下,考取了镇上办的中学。教国文的丁约斋老师说冯读的书比别人多,悟性好,说他肯定是“书香门第”。冯先生说,他是真正的“稻香门第”,甚至是“饥寒门第”。丁老师对冯其庸十分器重,这使他很受鼓舞。冯先生说,丁老师有三句话深深地影响着他。一句是:“读书要早,著书要晚。”冯先生后来虽然又被迫辍学,回家务农,但读书仍不间断。第二句是:“读书要从识字开始。”第三句是:“写好了文章自己要多看几遍。”

  冯其庸先生说:“我现在快80岁了,回过头来想想,丁老师的这几句话,仍旧是对的。我现在无论是读书和写作,总是不敢忘记这几句话。而且总觉得自己读书太少,自己的古文学得太差,自己写好的文章更要看上五到十遍才敢放手!”

  丁约斋老师怎样教语文的?一是赏识学生,二是启发点拨,教给方法。

  冯先生的例子,也再次告诉我们,教语文和学语文一样。都是一个“读”字——多读书。从老师这个角度上说,要激发兴趣,教给方法,教学生多读书;从学生这个角度上说,自己要多读书。

  四《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的李振村先生出生在山东沂蒙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升入小学五年级,教他语文的是一位叫徐宗文的京剧演员。这位语文教学的“门外汉”,不会讲解,却会朗读。这不奇怪,因为他文学底蕴深厚,能说一口流利动听的普通话,又是演员,感情丰富且善于表达。山村的孩子们第一次听到这么纯正的普通话,第一次听这样声情并茂的朗读!他们被徐老师的朗读感动得泪流满面。讲解只能使人明理,而朗读能让人感受——感受文章中的人、事、物,感受语言文字,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活起来。.

  这位老师还经常朗读课本以外的优美文章给学生们听。下雨了,教描写下雨的诗;下雪了,教描写下雪的诗。放学了,就叫背。就这样,李振村和他的同学们无不痴迷语文。徐老师还把自己的藏书——各种各样的文学名著——那个时代是不准看的,偷偷介绍给同学们,就在这样的阅读生活中,徐老师在这群山村的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梦想、憧憬和向往。恢复高考,这批山村孩子中大多顺利考取了大学。

  李振村深有感触地说:“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情感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充满向上的激情,人才能热爱阅读,并进而热爱学习、热爱生活。”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30298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