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基于民法通则解释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本文是由上传的:基于民法通则的解释论文。

  理权的授予是探讨表见理与容忍理问题的起点,因此无法脱离理权授予去研究表见理与容忍理。理的立法例前应先研究理权授予,以下就是基于民法通则的解释。

  (一)理权的取得 理权的授予及其方式

  理权的取得基于特定的法律事实,有法定取得与意定取得。法定理权的取得依据法律的'直接规定,本文不予探讨。意定理权的取得依据是本人授权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即理权的授予行为。在此值得注意的是,授权行为系非要式行为,依据《民法通则》第65条第1款规定,既可以采取书面形式,亦可以采取口头形式。法律特别规定采取书面形式的,应当采书面形式。明示的方式可作为授权方式,可推断的行为亦可作授权方式。

  (二)理权授予行为的性质

  理权之授予即本人向理人授予理权的行为,又称授权行为。关于授权行为的性质,纵观大陆法系,大致有三种学说: 委任契约说。该说源自法国民法,认为在委任契约之外,没有独立的理权之授予行为,本人与理人之间的委任契约将直接产生理人的理权。《法国民法典》第1984条明确规定:委任或理是指,一人据以授权另一人以委托人的名义,为委托人完成某种事务的契约。委托契约,仅以受委托人(委托理人)承诺而成立。委任之外,并无理权发生可言。 无名契约说。该说认为,理权并非来自委任,而是来自被理人与理人之间的无名契约。有日本学者认为:理权独立于理内部关系而存在。但伴随理的对内关系不限于委任。理权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权利,将其视为法律上的地位或者资格是正当的。作为日本民法的解释,也有解释为单独行为的学说。但是,日本民法未必是站在将理与委任作判然区别的立场上(参见日民第104条、第111条等),所以,作为其解释,定位为类似于委任的一种无名契约是妥当的。简言之,日本学者认为理权之授予独立于基础行为而存在,理权系一种资格和地位。这种资格或地位源自于一项契约。无名契约说与委任契约说相同之处在于,均承认理权是源自一项契约,而非独立的法律行为。 单方法律行为说。此说为德国民法与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的通说。有德国学者认为:在所有情形,授权都可以通过明示的意思表示做出,也可以通过可推断之行为做出。授予理权之意思表示通常也不需要具备任何形式。意定理权是依法律行为所授予的理权。其依单方需要受领的意思表示成立。授权无须承诺,并且原则上无方式要求。有台湾地区学者认为:意定理权的授与,是一种有相对人的单独行为,不以相对人承诺为必要,单独行为说,谓理权之授与,并非契约,乃纯系单独行为,其授权也,不必待理人之承诺,即可成立。我民法采之。可见,德国与台湾地区民法均采单独法律行为说。

  表见理与容忍理的立法考察

  纵观大陆法系,惟有台湾地区民法第169条明确将容忍理写入条文。我国《民法通则》第66条虽可能包含容忍理的规范,但条文体系杂乱,须进一步对条文予以澄清和解释。德国、日本等民法典中无容忍理的具体规范,多属学术整理与判例发展的成果。因德国民法典无完整的表见理构成要件,采授权行为之无因说,授权行为之意思表示或观念通知在被撤销之前,表见理系有权理,因此德国学者认为容忍理应适用相同的原则,即应属有权理。台湾地区民法将容忍理纳入表见理(广义)的概念之中,作为表见理(广义)的一部分,属无权理之例外。

  最后,从表面上看,我国《民法通则》第66条第1款第3句之规定与台湾地区民法第169条后段关于容忍理的规定相类似,实则不然。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基于民法通则的解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于民法通则解释论文】相关文章:

1.民法通则意见

2.2016年民法通则意见

3.民法通则意见范文

4.基于QQ的FAQ答疑系统论文

5.较武论文的成语解释

6.基于职业能力培养改革的论文

7.基于LonWorks的在系统编程技术的论文

8.基于Struts的网上商城系统研究论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30369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