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基于心理距离理论的语码转换动因解析论文(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 基于社会规约的心理距离差异对语码转换动因的影响

  社会规约包括交际双方各自的社会身份带来的规约、双方所处场合的规约等交际各方面的规约,Halliday(1997∶32)认为,语言是社会行为,因此可以被看成是一种“行为潜势”(behavior potential)。但这一潜势不能不受制约,它受制于人们“共同接受的行为规则”,即社会规则。这一社会规则影响着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同时也影响着双方的心理距离。根据社会规约的两个方面,即社会身份和交际场合,我们对旅顺大学城的法语母语人群进行分析,其身份主要呈现出三种状态:教师、学生和友人,所处的交际场合同样分为三类:课堂场合、日常活动场合(指最自由放松的课外活动,如朋友聚会、咖啡馆闲聊等)和有组织的活动场合(指有明确主题或规则的课外活动,如参加法语角、担任法语演讲比赛的评委等)。法语母语人群的不同身份和其所处的不同交际场合呈现出对应状态。如教师和学生身份主要对应课堂场合,而友人身份对应两种课外活动场合。

  从心理距离的大小来看,教师与学生都需要遵循课堂规约,而友人身份对应了全部两种课外交际场合,因此心理距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类型的交际场合。课堂场合的心理距离趋近于中性,受规约的影响最大,日常活动场合最为放松,心理距离趋近于“爱”,受规约影响最小,有组织的活动场合居于其他两种场合之间。我们可以用心理距离的度量图示直观反映这一情况:由此可见,不同的交际场合有着不同的规约,同时也带来了交际双方不同的心理距离,按照心理上的亲疏关系,可将语码转换分为“亲密型”和“象征型”(赵一农,2012∶83-84)。前者更多是跟心理距离较近的“圈内成员”,即关系亲密的交际对象交谈时使用,这种语码转换出现时,话语十分流畅,两种语言的融合程度较高,使用语码转换的动因完全是为了保证交际的顺畅完成。

  三、动态视角下心理距离对语码转换

  使用动因的影响上文提到,心理因素可导致心理距离具有变化趋势。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交际中的说话者存在着改变与受话者关系的趋势和意图,交际者会通过包括语码转换在内的某些手段,试图拉近或疏远与交际对象的心理距离。据此,Giles与Smith(1979)提出了“言语顺应理论”(Accommodation Theory),并将人们在交谈过程中通过语码转换亲近对方或疏远对方的现象称为“语言靠拢”(Convergence)和“语言偏离”(Divergence),前者目的在于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而后者试图拉大心理距离。

  语言靠拢又称“语言趋同”,反映的是赞同或讨好受话者的心理,试图缩小交际双方心理距离。说话者的趋同心理越强烈,使用的语言向双方靠拢的倾向性越强。在旅顺大学城法语母语者的交际中,基于语言靠拢这一心理因素,有两种具体的心理动机。一方面,法语母语者在不流行他的母语的社会环境中,强烈地感受到要用自己的母语法语进行交流。Py(1997∶495-498)表示,使用某一语言的社会集团对自己的母语都有强烈的感情,尤其是在母语并不流行的社会环境中,当两个拥有同样母语的人相遇,会表现出强烈地使用母语进行交际的意愿,以此急切地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受此影响,该语言集团的成员即便掌握其他语言,也认为只有母语才能表达情感或真实意图。

  例如:

  例(4)XT1:OK,look!It’s easy!FR1:Let me…FR1:Non!Non!C’est…Ican’t,Ijustcan’t…Pierre,tupeux?FR2:Non,merci…例(4)中FR1在与母语非法语的XT1交流时使用英语,而与母语同为法语的FR2交流时则选择了法语,FR1也使用法语回应,可见,即便是在与其他人交际过程中,如果涉及母语同为法语的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通常也会选择母语法语进行交际。另一方面,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交际者可向交际对象的语码靠拢,表示自己的亲合(affiliation),在两人之间建立共聚量(solidarity),拉近心理距离,以此减少在达到目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Py,1997∶499)。

  例如:

  例(5):XT2:我来晚了,累死我了!XT1:我们也刚坐下没一会儿。FR:你好!XT2:你好!啊不是,那个……Bonsoir,mademoiselle...Jem’appelleSophie...etjesuistrèscontentedefairevotreconnaissance.FR:Bonsoir et enchantée!例(5)中FR根据交际对象XT2的语言选择,先后使用中文和法语进行交际,向听话者的语言靠拢,同时由于XT2是中途加入交际,对其语言选择进行顺应性趋同,也有利于减少交际中的障碍,使交际顺利推进。语言偏离的内部动因源于说话者的临场心理,即临时改变双方固有心理距离的趋势,每次说话者做出语码转换的选择,都可以看作是一次偏离(Py,1997∶501)。偏离可以使谈话双方的心理距离拉近,也可以使之疏远。基于此,前一种语码转换被称为趋近偏离,后一种则被称为增距偏离。例如在市场上,卖货一方在向说不同方言的顾客进行推销时,对自己习惯的语言进行偏离,是为了讨好顾客,以拉近双方的距离,既保证交际的完成,也希望能保证交易的完成。从顾客方面来说,选择与销售方相同的语言,有时是为了扫除交流中的障碍和隔阂,使交际得以顺利实现,便于进行讨价还价等交易过程中的行动。在旅顺大学城,法语母语者需要面对与其他母语群体进行交际的情形,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法语母语群体需要改变原有的语言选择,做出趋近偏离。以上我们从动态视角出发,对心理距离改变趋势影响下的语码转换使用动因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心理距离的改变趋势是交际者主观上做出的,通过使用语码转换途径对于交际双方的关系进行调节。此时,心理距离的改变成为语码转换使用的目的。

  四、结语

  通过将心理距离学说的基本理论与语码转换的动因研究结合,我们发现交际中双方的心理距离由于语言、社会等因素呈现不同的度量,这也成为语码转换使用动因多样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交际者在交际中通常伴有改变固有心理距离的趋势和意图,其改变心理距离的手段就包括语码转换。因此,心理距离和语码转换的使用可谓互有影响,心理距离可以导致语码转换使用动因的多样性,同时心理距离的改变也会成为语码转换的动因。需要说明的是,对选取研究对象为旅顺大学城法语母语人群,研究素材为其交际实录的录音,无法有效把握交际对象数量带来的影响,本文并未涉及这一因素,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任务。于影响心理距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交际对象数量,鉴于本文选取研究对象为旅顺大学城法语母语人群,研究素材为其交际实录的录音,无法有效把握交际对象数量带来的影响,本文并未涉及这一因素,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任务。

【基于心理距离理论的语码转换动因解析论文】相关文章:

1.求职心理论文

2.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假说论文

3.心理论文:超越自我

4.大一心理论文

5.老年人心理论文

6.积极心理学引导心理论文

7.基于环境行为理论的校园空间建构论文

8.国际技术合作的动因及其理论解释论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30421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