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基于心理距离理论的语码转换动因解析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语码转换指交际过程中,在同一段谈话中使用两种或更多语言变体的现象(Myers-Scotton,1988∶157)。Verschueren(1999) 将语码转换视为一种顺应性的自然语言形式和语言交际策略,是交际者基于不同的动因而进行的语言选择。概括地说,语码转换动因可分为两大类,基于言语情景的社会动因和基于个人因素的心理动因(Gumperz,1972∶424-426,Myers-Scotton,1988∶180)。众多研究者沿着这两大线索,采用静态研究的方法对语码转换动因加以探索和分类。本文将尝试基于心理距离学说的相关理论,以一种动静态相结合的视角对语码转换动因加以分析。

  一、心理距离学说相关理论

  “心理距离”(Psychical Distance) 这一概念由瑞士心理语言学家Edward Bullough提出,起初是作为美学领域一种解释美感的原理。Bullough认为,美感的产生,来自观赏者主观感知与艺术品之间的心理距离(Bullough,1912∶95)。所谓心理距离,是指社会交流强度的度量标准,是设喻者对本体怀有的善意或恶意的感情,通俗地讲,就是心理上感觉对象和自身关系的远近(吴春相,金基石,2008∶63)。具体到语言交际研究中,心理距离就是交际者与交际对象关系的远近亲疏。交际者可从多种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阐述,受双方不同的心理距离影响,交际者会运用不同的言语进行交际,交际对象则在不同言语的指引下,与交际者共同构建一个心理空间,并最终完成交际(柳玉刚,2007∶173)。心理学认为,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是“爱”与“恨”,因此可以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感作为心理距离的两极,同时在二者中间增加一个称为“中性”的情感临界状态,以此将心理距离通过可认知的度量呈现,具体如下:在语言交际中,通常我们只考察正向的心理距离,即“中性”到“爱”的度量,而不考虑负向的心理距离。因此,交际中的心理距离最远为中性,交际双方接近于陌生人的状态,而最近为爱,交际双方一般为亲人或挚友。吴春相与金基石(2008∶64)认为,影响交际中的心理距离的因素有多种,概括地说可从社会关系和交际双方人数两个角度加以梳理。社会关系属于客观实在,社会关系远近不同,投射到心理层面,导致心理距离的不同;针对交际人数,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如时间、地点)一致的情况下,交际者面对单一交际对象时,心理距离最近,随着交际对象数量增多,心理距离拉大。虽然我们无法量化面对不同数量的交际对象时,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的具体数值,但可以把握一个总体趋势,即交际对象越少,心理距离越近,反之则越远。从上述心理距离的度量和影响因素来看,心理距离既具有相对静止的特性,又保持着动态的变化趋势。这一变化既与客观影响因素有关,又与交际者的主观心理因素相关联。因此,对于心理距离与语码转换使用动因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从动静态两种影响进行研究。

  二、静态视角下心理距离对语码转换使用动因的影响

  语码转换的动因研究一直是语码转换研究范畴内的一项重要课题,许多研究者发现,交际者在使用语码转换时,往往带有明确的动机性或目的性。以笔者学习生活过的辽宁大连旅顺大学城为例,这里云集着来自多国、操多种语言的外国留学生及外籍教师,使旅顺大学城成为一个多语环境。观察发现,以大学城内法语母语人群为例,他们在与其他母语的人群交际时,会频繁使用语码转换现象。笔者对该人群的交际实录进行采集,下文分析中选用的例子均来自此部分交际实录。

  这种语码转换现象频发的状态究其原因,与所处的多语交际环境密不可分,换言之,与该多语环境下的多种语境因素密切相关。根据Verschueren(1999)的分析,语境因素可划分为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因素三类。从交际者的心理距离角度而言,语言现实和社会规约两种因素,营造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距离,心理因素则导致心理距离具有变化趋势。因此我们首先从静态视角,看前两种因素对语码转换动因带来的影响。

  (一) 基于语言现实的心理距离差异对语码转换动因的影响

  语码转换是一种语言现象,语言现实与语码转换的使用动因密不可分。在旅顺大学城这样一个多语环境,交际者面对的交际对象从语言划分可分为两大类:同母语者和非同母语者。从心理距离的度量来说,显然与同母语者的心理距离更近,与非同母语者相对较远。交际者与非同母语者虽然心理距离较远,但基于礼貌原则的考量,双方语言正式、交谈中互相敬重(何自然,冉永平,2009∶92),为了维护对方的面子,交际者会尽可能采用最准确、最清晰的表达方式。受语言和文化差异影响,与非同母语者交际时往往会遇到词汇、术语、文化内容等不便用另一种语言表述之处,此时往往需要使用语码转换,目的是确保表述准确、清晰。

  例如:

  例(1):FR①:Ok...vingtminutes…point…fr…twentyminutes,point,fr... it’s aFrenchwebsite,it’s forFrenchnews,ok?例(1)中法国外教使用法语陈述了一个网址,由于面对的交际对象是法语的初学者,担心造成语义不清,使用英语对该网址进行了更为准确、清晰的陈述,以期消除语义模糊,保证作为交际对象的中国学生能理解话语的语义。按照常理,与非同母语者交际出现语码转换是由于语言差异,那么与同母语者交际不存在语言差异问题,是不是语码转换现象很少出现呢?其实不然,笔者发现,即便是相同母语的交际双方,也会出现为数不少的语码转换现象。同母语人群,心理距离比较贴近,不需要严格遵循礼貌原则,而是以交际效果、省时省力等原则为主。

  例如:

  例(2)FR1:Je suis très occupée…Workshop demain…et lasemaine prochaine…l’examen de 书法…FR2:Super!T’es fort quand même!FR1 在与同胞FR2交谈时主要使用了母语法语,但当涉及“workshop”、“书法”等专门词汇时,说话人直接使用原词叙述,一来使叙述更为省力,二来也不会因为解释不清给对方造成歧义,既保证了交际效果,也贯彻了省力原则。由此看出,语言现实并非语码转换发生的充要条件,交际双方无论母语相同与否,都可能发生语码转换现象。但不同语言现实带来的语码转换具体动因显然不同,母语相同与否,使交际双方心理距离差异明显:相同母语者心理距离较近,遵循省力原则和合作原则中的量准则;不同母语者心理距离较远,为使交际顺利完成,往往违背量准则,却恰恰是对交际中礼貌原则的顺应。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30421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