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跨文化传播意识作用影响及认同策略论文(4)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第6篇:媒体在互联网思维下的跨文化传播

  全球化与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这个世界的时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讯工具的逐步发展,用以传播信息的媒介日益丰富多元。新时期,新阶段,媒体在互联网思维下进行跨文化传播是很有必要的。

  一、国际互联网出现打破传统文化传播格局

  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麦克卢汉勾勒的“内爆”的村落,似乎变得越来越“小”。

  一定的历史时期,技术给人类的文化类型带来改变和发展。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传统媒体扮演着传播文化的角色。报纸刊载着前一天世界、国家和社会发生的变化;广播播送着精彩的故事、动听的歌曲;电视呈现着绝妙的表演、逼真的画面。即便如此,传统媒体对文化传播形态有着一定的局限性:(1)信息发布定时化。(2)单位时间段内的信息容量较小。(3)信息使用的选择性较差。(4)交互性不够。

  1994年4月20日,我国第一个大规模TCP/IP网络NCFC连入Internet的国际专线开通,拉开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序幕。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媒体的发展和转型提供了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到1999年初,全国至少有127家报刊和近100家广播电视台在互联网上开辟了网站。因互联网的独特面貌,网络媒体改变了文化传播形态:(1)信息更新的即时性。(2)系统的开放性与全球性。(3)信息的海量性与共享性。(4)传受双方的交互性。(5)信息接收的自主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媒介素养的提升,受众已经不满足自主接收信息,成为了具有传受双重身份的信息制造者和消费者。

  二、媒体与互联网思维

  早在2011年,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说:“你做的事情不是互联网,但你的思维方式要逐渐像互联网的方式去想问题。”2012年,小米CEO雷军提及“互联网思维”,小米当今的成就与他是互联网思维的实践者紧密相关。陈雪频对互联网思维这样定义到,“在互联网对生活和生意影响力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企业对用户、产品、营销和创新,乃至对整个价值链和生态系统重新审视的思维方式。”“不是因为有了互联网,才有了这些思维,而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使得这些思维得以集中爆发。”

  传统媒体上线,借助网络平台依旧发挥传播的环境监视和协调、解释和规定经济活动、提供娱乐、传递规范等功能,就必须培养互联网思维。而与互联网同步发展的新媒体,也需要即时更新互联网思维方式,紧跟时代脚步,甚至引导前进。

  “用户”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对于媒体行业而言,也是以受众为中心的。受众的兴趣所指和需求所向是媒体生存的前提条件。因为现在的受众已经不单单是传受的“受方”,而是拥有事件参与欲望的“自主”方。因此,媒体不单单要提供信息,也需要提供参与途径,成就有个性的人格化存在。这种存在必须和受众深度互动,而且把受众带进新闻生产、传播甚至营销的多个环节。

  “极致”是各行业在完成自身任务后,对细节进行处理以达完美的一种态度。“澎湃新闻”作为“专注时政与思想的互联网平台”,不仅在内容上细致至点、深入至根、连接至广、苛求真想、注重价值,在形式上注重与读者互动,分辨真相和谣言,并将核实结果实时更新。做有质量的、专业的、深度的新闻,依旧是媒体所追求的,受众所需要的。

  “社会化”是指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的独特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互联网思维中的社会化思维对于现在媒体作为有个性的人格化存在也是必不可少的。媒体要获得自己的人格就需参与社会互动中去,了解且尊重每个群体的个性和禁忌。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遵循与媒体相关的特定文化要素,如专业技能、价值体系、社会规范、道德准则等等。

  “跨界”,是多角度、多视野地看待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式。伴随着互联网开放性和共享性,很多领域之间界限变得模糊。对媒体而言,本身就涵盖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借智”。这种“借智”不仅仅需要跨越新闻传播学科,向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汲取理论和实践案例,同样向商科、法学等行业补充自身,学会营销和自我保护。

  三、互联网思维下的跨文化传播

  互联网的发展孕育了互联网思维,也催化了跨文化传播的发展。对于因其发展而影响至大的媒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若想获得长足发展和扩大时空上的影响力就需要在互联网思维下进行跨文化传播。

  (一)在不同群体受众需求中提取“最大公约数”

  在前面提及的互联网思维中,强调到“用户”是其核心。受众的好恶决定媒体的生死存亡。互联网的交互、分享特性使得不同群体间交流频度上升,同一受众可能会具备多重群体身份,或者对其他群体成员感兴趣有意靠近。因此,媒体需要在不同群体受众需求中提取“最大公约数”,简而言之,就是寻找出不同群体之间的共同点,使不同群体成员能参与到同一媒体事件中去。

  (二)在社会生活中建造交往平台

  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媒体也因互联网的到来走下了信息流源头的高台,在社会中接上了地气,练就了个性。新闻传播本身就是跨文化的,社会越开放,越是现代化,人们就越是能通过新闻传播建立起互动的社会化生活。因此,媒体本身需要和不同的群体交流沟通,获得自己的社会化人格,于此同时在社会生活中建造交往平台,让不同群体间针对某一社会问题进行跨文化的讨论和交流,在多元答案和意见中对事件赋予新的文化内涵,获得不同群体间的信任和欢迎。

  (三)跨界营销,群体间融合

  互联网时代,社会运转的速度越来越快。再具有创新力的东西,都可能在长则一两年、短则几周的时间之内失去新锐度。在互联网时代,没有一劳永逸的创新。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创新,常常是一种“跨界”的创新。为了增加受众的参与度,图画新闻、动画新闻、数据新闻、多屏互动都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体验当中,这是技术上的“跨界”。为了对目标群体进行全天候覆盖,线下活动转移到线上,线上思想移接到线下,这是虚实空间的“跨界”。为了提升媒体形象和知名度,不同国家的媒体合作完成新闻报道或电视节目,这是国家之间的“跨界”。媒体可以借用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引发受众产生兴趣的因素整合自己的目标受众和自我定位进行“全球化思维,地方化行动”。无论如何,互联网已经与社会融为一体,也向各个领域、各个国度、各个文化伸出了触角,以后会融合的越来越紧密。媒体未来发展,必将跨界营销,群体间融合。

【跨文化传播意识作用影响及认同策略论文6篇】相关文章:

1.谈高职学校跨文化意识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论文

2.跨文化新闻传播问题研究论文

3.小议网络传播对自我意识的作用论文

4.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意识培养论文

5.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论文

6.试论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意识培养论文

7.试论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意识培养文化论文

8.培养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论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4228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