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培养学生绘画发散思维的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 记得有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坐井观天》,它的结尾是这样描述的:小鸟笑着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到井口来看看吧!”正是这则寓言,老师曾让我们多次为其续尾。当时只觉得新奇,不理解老师的用意,现在看来,这正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

  其价值在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答案,是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它有利于排陈出新,产生大量的奇思妙想,被认为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因此,在儿童美术绘画中,应当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一. 从兴趣出发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条件。

  1. 选取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描绘

  学生一般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感兴趣,喜欢表现自己会画的内容。所以,我们要在选择内容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学习经验,以体验来获得感受。利用启发的教学方式,因利势导,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引导他们新的探究活动。例如:由于低年级对生活的感受性较小,我设计了《手、眼、脚变魔术》的游戏课性质的内容。学生随意合作。经过讨论、探究,利用他们最熟悉的自身的活素材,通过做手影、变换手的姿势、角度及对眼睛和脚进行联想,(联系他们的认知世界)进行组合,变异等。经过启发式教学,学生有的用两只手组合成一只飞翔的小鸟、有的把脚变成了一条美丽的小鱼,上面还有眼睛组合的图案呢!这种建立在学生自主之上的合作方式使得课堂活跃,教学内容完成的更加趋于完善。

  2. 绘画内容要有趣味性

  要给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安排课程内容。可融入一些歌曲、表演、谜语、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3. 创设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教师应当把自己充分释放到学生中去,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丰富的情感来感染学生,与其形成一种无形的互动关系,获得师生的共同发展。

二. 重视发散思维在美术课堂中的作用

  发散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的答案,设想或解决的办法,实际上,凡是大有作为的人除了在专业上有很高的造诣外,都表现出思路开阔,妙思泉涌,思维能迅速从一类对象转变到另一类内容相隔很远的对象。

  许多画家正是凭借这种思维的灵活性,在美术史上创造了不少奇迹。如立体派大师毕加索,他的绘画风格多变。有人说“上帝第六天造人,第七天休息,第八天创造了毕加索。他的绘画集现代艺术的各种流派于一身。如果没有毕加索,现代艺术将整个改观!他拥有着可以任意挥霍又取之不尽的天分,他只需灵感一动,便汹涌潮湃的通过臂腕,显现于画布”。他一生拥有作品6-8万件,是一个多产画家。我想他一定有着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牡牛头像》是利用一个废弃的自行车座和车把组合而成,这种思维的变异与创新正是作者超出众人的本质。拥有了发散思维会使人很容易从不一样的角度看一个问题,从而就有了创意。而想拥有发散思维就必须有比较广博的知识面,见得多了,自然也就想得多了,对一个问题就不会只有思维定势的结论。

  也有一些名垂青史的重大科学成就也是“隔行如隔山的门外汉”的作品。如:现代西方主要哲学流派语言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最初却是工程师,我国大文学家鲁迅早年却学过医学。因此,不能想象,一个思想呆滞的人会在某个领域里有所建树,做出什么创造来。

  著名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创造思维研究过程中,通过因素分析发现发散思维。他认为与创造思维和创造力最有关的就是发散思维的操作过程。并进一步把发散思维定义为:所谓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出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向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维方式。吉尔福特认为,经由发散性思维表现于外的行为即代表个人的创造力。可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造就创造型人才已提到日程上来了。

三. 如何在绘画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发散思维能力是提高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吉尔福特的观点,发散思维具有三个特征:变通性、独特性、流畅性。

  1. 变通性:指的是具有创造力的人,其思考变化多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易受思维定势和功能围着的束缚,并且能提出不同风格的新观点。例如:著名的“司马光破缸救友”的故事就是思维变通行的具体体现。

  人脑进行思考活动时总是要受过去生活经验和已有思维方法的影响,某种思考方法的经常利用。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思维轨道,思维定势。跳不出老框框,所以只依靠贮存的信息还不足以构成发散性思维,那么,就要扩充自己的信息贮存量。

  (1)重视学生的想象力与联想力,加强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在美术创造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形象思维能力,使得课堂“活”起来。例如:在上《眼睛的联想》一课时,有的学生摆脱不了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阴影,对我说:“老师,你能为我画张范画么?”看着孩子们求助的眼神,我矛盾了。这种思维方式下教育出来的学生没有创新意识,没有自己的思想,始终处于思维僵化状态。而有的孩子大胆想象,由眼睛变成了鱼、桥、小草帽等,画面生气盎然,透着一种灵动,一种生命的气息。

  (2)培养学生善于从多角度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巴甫洛夫曾经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前提。”以往那种临摹式的教学套路,束缚了学生的头脑,使孩子们变成了一个个的copy版,没有鲜活的个性,没有应属他们的纯真与稚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多种思路、从不同的方法动手实践。

  2. 独特性:表现为对事物超乎寻常的见解,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认识事物,反映事物。独特形势发散思维的核心。因为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独立见解,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观点。才能使发散性思维成为创造行为的关键部分。每一位画家的独特性在思维方式中是最突出的。因为每个人都拥有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有着独特的表现欲望。例如:夏加尔是以梦幻为主题进行创作;凡高是以热烈的色彩,饱满的情绪,流动的笔触在营造画面;而德拉克罗瓦则是浪漫主义的先驱。他们的独特气质与表现体裁大有不同,开辟了美术领域的'先河。

  (1)教师应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多样性和创造性。创造出一个百花齐放的自由氛围,因学生的个性而议,选择接受、探索、模仿、感受等方式。为他们提供最大限度的机会,尊重学生,允许每个学生按自己的计划进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我们在学习《有趣的小泥壶》(泥塑)一课时,通过多种媒材进行启发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想象和生活经验,有的与自己喜欢的动物结合,制成小猪型的水壶;有的与自己设计的服装相组合……作品形式新颖,生动活泼。

  3. 流畅性:指创造能力强的人,心智活动少阻滞,能在短时间内表达出较多观念,反应迅速而众多。

  流畅性因素主要依赖于记忆中贮存的信息量。柏莱因断言:一个天才胜过常人,因为它又一个丰富的图式,从创造力强的人如:作曲家、艺术家、作家、科学家等做的许多次心理研究表明,听觉记忆和视觉记忆等在创造活动中最重要。一个艺术家只有把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尽收眼底,才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作品,如:徐渭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就是古人对它的论证。让一切了如指掌,拥有了大量的素材才能创造出最美的艺术作品,编制出多彩的乐章。

  (1)教师要尽量扩大学生的视野范围,加强学科的整合效应,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考虑问题。例如:在绘画中融入语文学科的甲骨文知识,利用这种用文字符号画画的方法,也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乐趣。我们通过对甲骨文的赏析、了解、对它的由来及发掘等一些类问题的探究,提高了审美情趣,然后由学生自行创造,利用画面的构图,文字的疏密等构成知识来组合画面。有的学生用自创的文字写了一篇“甲骨文”后传,有的学生把甲骨文进行了大改编,组成了有情节的画面。例如刘畅同学的《甲骨文的故事》画面由大小不一的象形文字构成,讲述的是在大雨滂沱的夜晚,一对人马历经艰险,从河边的树林穿过,突然一个惊雷……戏剧性的画面令人回味。这种画法使学生有极大的创作欲望,他们拥有了想象的自由空间,画面不但拥有丰富的情节,而且色彩艳而不俗,十分富有装饰味。

  (2)要培养学生不断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给于学生最大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通过各种途径掌握多元的信息,丰富知识含量。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4698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