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幼儿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运用思考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幼儿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运用思考论文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界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包括三个主要研究内容,分别为主观层次的积极情绪体验,个人层次的积极人格和群体层次的积极的组织系统。这三类内容对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有着深刻的启示:幼儿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和保教工作;为幼儿创建一个适宜的环境,给予幼儿积极情绪体验;构建良好的师幼关系,培养幼儿积极人格;借助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发挥家长和社区的支持作用,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幼儿教师;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MartinE.Seligman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倡议及定位,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Psychologist)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是针对消极心理学中的“消极”而言的。消极心理学将重点放在研究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的使命上,关注的更多是有问题的特殊人群。而积极心理学则将关注对象转向普通人,更关注生活中的鼓励和友爱,关注人的内心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提倡以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人,强调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主张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积极的解读,让每个人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其使命是使普通人的生活过得更快乐,更具创造力,更幸福。即“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1].

  积极心理学的三个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主观层次的积极情绪体验,着重研究人针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情感体验的特征及产生机制;个人层次的积极人格,主要研究乐观、自我决定性、爱的能力、美的感受力、成熟的防御机制、智慧、尊严等积极的人格特质。它能帮助个体在应对问题时采取更有效的策略;[2]群体层次的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致力于研究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学校和单位等组织系统,以培养公民美德,使公民形成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等的积极人格,并产生积极情感。这些系统的建立强调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

  积极心理学理论是对消极心理学理论的反思和完善。积极心理学把关注的重点转向人类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它对人价值的高度重视,所蕴含的积极思维方式,值得幼儿教师学习与反思。

二、积极心理学对幼儿教师教育工作的启示

(一)树立正确教育观,用发展眼光看待幼儿和保教工作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众多的积极体验中,有一种积极体验是最综合、最复杂也是最核心的,那就是主观幸福感体验。主观幸福感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既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生活状态、周围环境和相关事件的关于满意的认知和评价,同时也是一个人在情绪体验上对这些方面的主观认同。[3]

  幼儿教师秉着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持有怎样的教育观、价值观,对其具体教育工作具有决定性影响。要开展有效的教育工作,必须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充满幸福感。首先应热爱幼儿,热爱幼教工作,心怀感激,满意自己的过去;积极对待现在,让工作变成一种福乐体验,并把这种福乐体验传递给周围的每一个人;对幼儿、对未来充满期待。只有心里面有孩子,充满幸福感的教师,才会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的所需所求。其次,应理解和信任幼儿,以宽容的的态度对待幼儿的“缺点”和错误。站在幼儿的角度,蹲下来和孩子说话,重新认识孩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欣赏每一个幼儿,关注幼儿的优势,细心地发现每个幼儿身上不同的闪光点。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4]每个孩子都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同时其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我们不能揠苗助长或抑苗生长;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独立的意义,正如蒙台梭利所言:“人就如同手工制作的物品,每个人都有所不同。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之处,就像一件与众不同的艺术品”.[5]教师不能用一把尺子的标准要求和评价孩子,而是要找到每一件艺术品的独特之处,让其发挥应有的价值,不至于被埋没而失去价值。

  积极心理学提倡对个体或社会具有的问题要做出积极的解释,并使个体或社会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同时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问题本身虽然不能为人类增添力量和优秀品质,但问题的出现也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3]例如,幼儿阶段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期的孩子多动、好奇、好问、好玩的特点,这原本是很正常的现象。然而在实际的教育中那些比较顽皮淘气的孩子,在教师眼里却成了“问题孩子”.事实上他们大部分并非真正有问题。受中国传统思想中“人性本恶”、“师道尊严”等观念的影响,教师认为学生就应该是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坐着听讲,自然这些调皮的孩子便成了“另类”,对待他们的自然是无视或打压。换一种思维来看,调皮的孩子或许思维更敏捷更具创造力;或者调皮是因为某种需求未得到满足,只是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教师遇到类似情况,首先应了解清楚情况并反思自身,是否对他们的关爱不够,就算真的是问题孩子,也应该正确对待。所以教师应以更包容的视角看待孩子,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守护住孩子的天性。包容他的过去,相信他的现在,乐观他的未来---“任何花朵都会适时开放,只是早晚不同而已。我们能做的就是给每一朵花儿创造适当的条件,耐心的陪伴和等待它的绽放。”[6]

(二)创建一个适宜环境,给予幼儿积极情绪体验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幼儿的是非善恶意识尚未完全确立,他们最初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往往从身边最亲近的人习得,更容易受到环境影响。

  积极心理学主张,个体的意识和经验既可以在环境中得到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积极的团体氛围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这里的“环境”,既指物质环境,也指社会关系层面的家庭、社区、学校或班级、社会文化等心理层面的环境。[7]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一个社会化场所,也是除家庭之外接触最多的地方。幼儿园的一切环境(包括周围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

  积极心理学研究了24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好奇、乐观、爱、交往、技巧、美德、工作能力、感受力、创造力、天赋、灵性、智慧、宽容、毅力、关注、未来、自觉等。积极心理学认为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特质的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8]积极情绪能拓展人的行为或思想方式,而消极情绪则会限制人类的行为或思想方式。福乐是对待现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积极情绪体验,是指人们对于某一活动或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推动个体完全投入某项活动或事物的一种情绪体验,福乐一般是个体从当前所从事的活动中直接获得的。研究表明:福乐体验作为学习过程中的核心因素对学习起关键作用,它对学习结果的多个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教育活动中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当下的学习成为福乐体验。[9]所以,幼儿教师应做好积极的榜样,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同时充分利用周围的一事一物,注重环境的熏陶教育作用,让环境成为第三位教师,增进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

  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丰富的物质环境,培养幼儿兴趣,增强幼儿的福乐体验,如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探索材料,宽敞明亮的教室,温馨舒适的寝室,安全卫生的户外活动场地等。学前阶段的幼儿属于前运算思维阶段,这一阶段幼儿的思维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其把计划付诸行动的能力大大加强。因此,教师在确保活动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应鼓励幼儿大胆行动,以此满足其内心发展需求,提高其对自我的希望水平。总之,环境的布置应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兴趣和需要,做到动静结合等。

  其次,应给幼儿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精神环境,如教师态度应和蔼可亲,教师间关系应融洽,让幼儿感到安全可靠、依恋。根据马斯洛的观点,人只有满足生理和安全需要的情况下,才会追求爱、尊重、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要。因为只有在安全可靠、布局合理,刺激丰富的环境下,幼儿身心才会完全放松,进而产生积极情绪和探究的欲望,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发挥。个体只有在享受当前的状态的情况下,才会把这种积极的生活体验和情绪迁移到对自我和对周围世界的看法上。

  第三,教师还应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催化剂。教师应利用各种方法手段,营造利于幼儿发展同伴关系的环境,促进幼儿与同伴积极交往。如在区角活动中投放合作性的材料,引导幼儿与同伴共同游戏;开展“找找我的好朋友”的主题活动等。成功的交往体检会给幼儿带来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感,强化其交往行为;对于失败的交往体验,教师应持理解包容的态度,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还应及时疏导幼儿消极的情绪体验。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4829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