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广东价格话语权研究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广东价格话语权研究论文

摘要:价格话语权是一个经济体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近10年来广东工业品出厂价格与全国走势的“先一致后分离”的阶段性特征,意味着广东价格话语权在逐步减弱。这导致广东省际贸易逆差,税收流失,企业利润空间受限,产业工人工资陷入低水平徘徊困境。为了打造价格话语权,提高综合竞争力,广东应该大力发展现代市场组织和期贷业,逐步发挥价格影响力;同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广覆盖与均等化,降低企业福利成本,使企业主动把握定价权。本文的研究,虽然以广东为分析对象,但对全国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价格话语权工业品出厂价格广东经济

一.引言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一面镜子,各行为主体的表现尽在其中。对一个经济体而言,能否充分利用价格机制与价格运行,实现良性发展,把握价格话语权是一个关键环节。 价格话语权是指市场行为主体在市场交易中对价格形成的参与权、表达权、主动权乃至主导权,是在价格形成中的主动性、关键性、决定性、权威性及影响力的体现,是指市场体系中交易价格的最终形成主要由谁决定或以谁为标杆。价格话语权,体现了一个经济体的影响力、辐射力和整个经济过程中对某一类产品的重要作用,是一个经济体及其微观经营主体对自身要素报酬与经营利润的控制力的体现。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出现的各类商品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所在区域的价格影响力,如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余姚“中国塑料价格指数”、绍兴柯桥“中国轻纺城纺织品指数”、深圳“中国电子市场价格指数”、苏州“盛泽丝绸化纤指数”、无锡“不锈钢价格指数”、广塑价格指数、黄埔燃油价格指数。 作为经济大省的广东,在重视实体商品生产及进出口贸易的同时,在价格话语权或贸易定价领域的竞争力如何,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广东省价格协会课题组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初步思路。我们需要摸清现状,广东价格话语权处于何种情况;需要厘清思路,价格话语权决定于何处。基于此,才能有的放矢,提高价格话语权。

二、价格话语权减弱;工业品出厂价格波动特征

  本文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变化来考察广东价格话语权的处境。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全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包括工业企业售给本企业以外所有单位的各种产品和直接售给居民用于生活消费的产品。该指数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广东产品的销售价格变化。

  1.从年度增幅看,广东工业品出厂价格与全国走势基本一致,但变化幅度呈现出“先一致后分离”的阶段性特征,广东价格增幅连续数年低于全国。 以1996年作为基年,广东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年=100)与全国工业品价格(上年=100)在1997-2001年间,走势和变动幅度基本一致,先降后升再降。从广东工业品出厂价格与全国的差额看,差额绝对值都在1个百分点以内,而且差额以正数为主。这表明广东工业品出厂价格走势对全国有着重要影响,甚至主导全国走势。

  2002年起,广东与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逐步波动性上涨,但广东的增幅一直低于全国,广东与全国价格水平逐步拉大。从广东工业品出厂价格与全国的差额看,差额绝对值都在1个百分点以上,而且全部为负数,2004年更是高达4.44个百分点。广东价格走势与全国开始分离,广东价格低走,全国价格高走。这表明,广东价格走势对全国价格走势的影响逐步降低,由主导作用转变为较小作用。

  2.从价格指数绝对水平看,广东工业品出厂价格与全国呈现出“先一致后分离”的阶段性特征,广东连续数年低于全国,呈现“剪刀型”走势。

  以1996年价格水平为100,广东工业品出厂价格(1996年=100)从1998年起下降,2003年到达谷底后开始回升,2008年达到99,但尚未达到1996年的价格水平。这表明,12年来,广东工业品出厂价格水平呈现出稳定徘徊的特征。这反映出广东想要恢复广货在1996年以前的历史辉煌则困难重重。1998年以后的价格水平下降是需求型下降,2003年以后的价格水平回升是成本型回升。1996年以来,广东产品面临的需求强约束的格局将很难改变。

  同时,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1996年=100)从1997年起下降,2002年到达谷底后开始回升,2004年超过100,2008年达到119.56。与1996年相比,2008年全国工业品价格水平相当于上涨接近20个百分点。 从广东工业品出厂价格与全国差额看,1997-2001年间,差额绝对值都在1个百分点以内,该时期广东与全国价格走势比较一致;从2002年起,差额均为负数,差额绝对值都超过1个百分点,2005年差额超过1 0个百分点,2008年差额高达20.56个百分点。广东工业品价格水平与全国差距越来越大。 3与国内发达省份比较,广东工业品出厂价格处于较低水平

  广东工业品出厂价格与全国的走势分离是在2000年以后发生的。比较2000年以后广东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国内发达省份的工业品出厂价格走势,广东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以2000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为100,6省份与全国走势一直都是先降后升,但幅度差异较大。2000—2008年,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4.8个百分点。其中,山东上涨高达28.4个百分点,江苏上涨17.8个百分点,浙江上涨14.1个百分点,北京上涨3.8个百分点,上海上涨3.6个百分点,广东仅仅上涨3.2个百分点。直到2007年,广东工业品出厂价格水平才恢复到2000年的水平。

  以上分析表明,广东工业品出厂价格与全国走势的“先一致后分离”的阶段性特征,意味着广东价格对全国的影响,先是发挥主导作用,后是逐步减弱。这表明,广东价格话语权在逐步减弱。

三.价格话语权减弱:多重影响

  1价格话语权逐步减弱导致省际贸易逆差

  2001年以来,广东工业品出厂价格一直低于全国水平,也低于国内主要发达经济省份。基于实体经济中最终需求的`省际贸易,因为区域价格差异而发生变化。外省涨价,广东不涨,广东通过省际贸易获得的市场价值减少。

  根据商品劳务净流出=净出口十净出省,可以求出广东商品劳务净出省数额。净出省反映的是省际贸易差额。2000年以来,广东商品劳务净出省数额快速下降,2003年起由正变负。广东商品劳务由净流出变为净流入,省际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2.价格话语权逐步减弱导致税收流出

  广东税收与税源背离程度可以用广东省地方级税收收入占全国比重减去广东省GDP占全国比重的差额来衡量,其中GDP不含第一产业增加值,计算结果见表5与图4。背离度为正,表示税收净流入;背离度为负,表示税收净流出。

  广东地方级税收收入占全国比重下降而GDP占全国比重上升,税收由净移入变为净移出。广东省地方级税收收入占全国比重从2000年的14.69%下降到2006年的12.69%,下降2个百分点;广东GDP占全国比重从2000年的11.58%上升到2006年的13.23%,上升1.65个百分点。广东税收与税源背离度从2000年的3.11个百分点下降到2006年的-0.54个百分点。2000-2004年背离度为正,广东省为税收净移入;2005-2006年背离度为负,广东省为税收净移出。 广东省由税收移入转变为税收移出,一个重要原因是广东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低于全国,低于外省。我国现行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价格上涨拉动增值税计税价格增加,按照现价计算的税收收入必然会随着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上涨相应增长,价格因素对税收增减的作用较大。另一个原因是省际贸易。商品与劳务转移与税收转移之间逆向流动,如果一个省销往外省的商品劳务越多,转移进来的税收就越多;如果从外省购进的商品劳务越多,转移出去的税收就

  越多。广东由于区域价格差异产生的省际贸易逆差的结果是税收净流出。 3.价格话语权逐步减弱导致企业利润空间受限,产业工人亦受损

  企业产品价格的变化可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表示。2002年以来,广东工业品出厂价格水平缓慢上升,2002年为100,2007年仅为105.3,5年仅增长5.3%。这表明产品竞争激烈,广东企业是产品价格的被动接受者。

  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表示企业投入品价格变化。广东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2002年为100,2007年为129.46,5年增长高达29.5%。该指数变化与国际能源价格、国内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态势是一致的。广东企业是投入品价格的被动接受者。企业外源融资的成本即利率,用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表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2002年2月21日为5.31%,2007年12月21日为7.47%,5年增长高达41%。这种变化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规定的.没有区域差别。这表明企业要支付的银行利息负担快速上涨,而且也是广东企业所不能直接控制的。企业是资金价格的被动接受者。

  广东物价水平出现严重的非对称上涨,主要是外生的,造成“资本收入挤压利润,侵蚀工资”的困境。产出价格上涨空间受限,增长缓慢;资本价格的快速上涨,企业资本成本快速增加;广东企业只能被动接受产出价格和资本价格。在此背景下,企业利润空间急剧压缩。企业只能依靠生产效率提高产量扩大销售收入,或者压缩工资成本。 在工资收入不能快速上升的情况下,工人面临的工作成本(生活成本与机会成本)却在迅速增加。2002-2007年,广东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1.3%,意味着工资收入处于徘徊状态的工人面临着生活成本的稳步增加。随着长江三角洲、渤海湾地区经济增长的迅速加快,务工收入不断增加,尤其是对熟练工人的需求加大、工资上升。这样,广东农民工与在其他地区工作的相对收入发生变化,导致农民工流向其他地区,形成了广东农民工“汹涌而来,澎湃而去”的局面。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流动的背后是广东近乎免费为其他地区培训熟练工人。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5053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