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及战略选择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摘 要:从评价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入手,立足于我国现实,分析了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从投资主体、投资方式的确定、地区选择以及政府的宏观支持几个方面,较详尽地阐述了关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具体构想。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基础:战略

一、西方对外直接投资主流理论介评

  在讨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以前,很有必要先对西方对外直接投资主流理论予以简单评价。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国外可谓众说纷纭,但从学术渊源或其基础来看,大体上可分为两大体系,一是以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的体系;另一个是以产业组织为基础的体系。前者是宏观分析,即从国民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其重要假设之一是完全竞争;后者是微观分析,即从企业层次出发进行分析,其重要假设是不完全竞争,由于完全竞争假设与经济生活的现实相距太远,同时从微观层次出发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更切合理论上和实际上的需要,故后者是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主流。从微观方面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主要包括海默的垄断优势论、巴克利的内部化理论以及费农、约翰逊的区位因素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是单纯从某一个方面来说明国内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因此,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十世纪70年代末,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教授邓宁在总结了这些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成为这些传统理论的集大成者,二十多年来这一理论成了解释西方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经典与主流。

  邓宁认为,前几种理论都是孤立的研究跨国公司的投资动因和行为机制,而实际上,直接投资只是跨国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跨国企业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和经营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和方式。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将垄断优势论、内部化优势论和区位理论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把跨国经营的决定因素概括为三类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并把这三类优势的拥有程度作为垄断企业跨国经营方式选择的依据和条件。按照邓宁的看法,跨国直接投资发生的充分条件是需要三个优势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客观地讲,虽然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内容上只是一种“综合”,没有多少创新,但它吸收了各派理论的精华,运用多种变量来分析解释跨国公司外直接投资能力,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困此相对其它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适用范围也具有一定的局限,该理论是根据西方私人对外投资行为提出来的,难以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做出科学的解释。

  1、该理论过分强调了跨国经营企业的既有优势,即各种优势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由于跨国企业是在与本国环境不同的东道国内动作,强调企业本身拥有某些优势以抵销跨国竞争的额外成本,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以邓宁为代表的优势论者强调只有三种优势同时具备,一国企业才可能进行跨国投资,并且把这种认识从企业推广到国家,这是不太吻合现实情况的,事实上,并不同时具备这三种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已突破主流优势论者的论断,发展对外投资,而且不少发展中国家还直接向发达国家投资。这种现象给优势论者以沉重的打击,究其根源,优势论者至少忽略了三点:一是企业跨国竞争的优势具有相对性,而非邓宁所说的绝对化;二是跨国经营企业的优势具有动态性,即优势可在企业进行对外投资中积累;三是这三种优势具有互相替代性。

  2、该理论的另一个缺陷,是来自理论视角来展开分析,抽象掉了投资企业同所在国家间的利益联系。前面所述的优势理论,基本上以企业作为不受国家任何直接干预的独立主体为前提,这在一些实行自由企业制度的发达国家中可能是恰当的,但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这种抽象并不恰当。在这些国家中,国有制企业的跨国投资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利益,也同国家利益息息有关。国有企业所进行的对外投资活动,通常也是国家贯彻特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分析跨国投资动因时,完全不考虑国家的利益追求,是不适当的。

二、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

  前面的论述表明,西方对外直接投资主流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过分强调了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既有优势,这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是不相符的。作者认为,必须从这一理论的缺陷及其与现实的差异寻找突破口,来构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

  1、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并且优势总是相对于同一市场中同一行业的其它企业而言的。在世界范围内,从不同国家企业的总体实力对比上看,发达国家企业具有明显优势,但如果深入到具体行业看,不同国家的企业则又各有所长,从而各自有自己的相对竞争优势。在对外投资领域,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国家的企业在进入不同东道国市场,企业优势对比的这种相对性就更为明显。我国的某些制造企业在进入发展程度更低的国家时,其密集使用劳动和规模较小的设备和技术,就可能比发达国家先进但密集使用资金的企业更受欢迎。

  2、作者认为,跨国投资企业的优势具有动态性,即优势可以在企业进行对外投资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不仅是企业实现优势的活动,也是企业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优势、发展壮大自己的活动,对于一国企业而言,只要国外确实存在着可供自己利用的有利条件,而这种条件又是国内暂时没有或不易取得的,企业就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谋求这种优势,国际上许多知名的公司,如丰田、可口可乐、雀巢等一开始都是在具有相对优势的情况下,通过跨国经营才成长壮大的。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可以用这些有利条件获得发展的机会,使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更为强大,目前我国规模较小的公司也同样可以走出去,获得和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实现从小到大的迅速成长,积累自己的优势。

  3、前面谈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主要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它抽象掉了投资企业同所在国家之间的利益联系,这是不适当的。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作者认为,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搞跨国经营不失为国有企业改革走出困境的一条新思路。

  (1)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可以为国有企业提供现成的外部环境。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关键环节之一不在于企业本身,而在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如规范的市场行为、成熟的法律框架、社会保障制度、发达的劳动力市场等。在国有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本身的经营效益并不差,但在不利的外部环境下却不能得到真实的体现,从而也压抑了其发展。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搞跨国经营可以使国有企业直接进入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真正地显示其效益,走上良性循环之路。

  (2)企业的产品结构可以得到调整。国有企业整体效益较差的一个原因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在国内市场饱和的条件下无法继续生存。海外经营可以使一部分产品向正在起步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为国有企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3)创新是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源泉。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搞跨国经营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经营方式,从企业的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供给到生产的工艺,方法和生产的产品以及它所面对的市场和企业生产的组织体系等方面都将面临一次彻底的创新。这必将对我国的企业改革与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6957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