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转型期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矛盾性及其背景分析的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论文关键词:转型期  青年  职业价值观  价值冲突

  论文摘要:职业价值观作为青年就业的内在观念,在多种因素作用下表现出诸多矛盾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青年个体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价值冲突作为转型期的社会观念主题,其与青年价值观现状有着必然联系。本文从价值观冲突的背景来诠释转型期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矛盾性。

  职业价值观作为个体在职业选择中所依据的一种内在观念,直接影响和指导着青年个体的就业过程。当前青年职业价值观现状,应是我国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变化特点的表现和反映。价值冲突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而价值冲突所引发的社会思潮的涌起、思想观念的碰撞,也对个体的认知和判断产生了影响,使个体的价值观及其在职业生活中的表现——职业价值观出现了矛盾性。因此,对于当前青年职业价值观现状,应立足于社会转型期价值冲突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和思考。

一、转型期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矛盾性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在职业选择中呈现出阶段性变迁。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重视职业的社会地位、社会意义、服从国家分配,到80年代中后期青年希望从事社会地位高和经济收人高的职业,若“双高”达不到则选“单高”,经济收人可以暂不考虑;90年代前期,“增加收人、改善生活”成为当时青年最迫切需要的第一选择;90年代中期以后,曾经流行的“待遇决定职业选择”的模式中,“能否发挥专长”又成为青年人择业的首要标准。外在环境的变化,使个体的职业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青年职业价值观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性。

  1.自我实现与社会需要的矛盾

  需要是职业价值观的基础,职业价值观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变化,主体需要的强度决定了此种职业价值观的强度。本次调查中,青年把“自我发展空间大、符合自己兴趣”列为职业需求的前位,达到32.85%,这与以往的调查相比较趋势是一致的。如华中师大调查显示“发挥个人才干”是选择职业的第一标准,占37.5%;南京师大的调查将“自我发展空间大”作为择业首要因素的达46.2%。这些调查表明,自我实现的需要成为青年职业选择的一个主导需要。

  2.外在功利取向与内在精神追求的矛盾

  在我国社会转型阶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物化的社会环境,欠完善的评价标准,加之各种社会保障制度还未完善,使得人们生理安全需要这一低层次的需要得不到稳定保障,而且又存在着获取更多物质利益之可能的情况,人们的行为就会向满足低层次的物质需求方面回归,这样工资福利与工作环境就成为评价个体在职业上成功与否的一个被认可的标准,使得青年将物质性保健需要等同于社会尊重需要。在本次调查中青年将“福利待遇好”(占46.25%)和“工作稳定有保障”(占48.26%)作为选择职业考虑的重要因素。华中师大的调查中将“经济收人”列为择业第一标准的也高达32.2% o

  另外,社会主义道德所倡导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为人民服务宗旨作为核心的社会价值导向和传统文化的重义轻利思想,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经济人观念的不一致,也更突出了青年择业过程中的内在精神追求与外在功利取向的矛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前青年职业的内外取向与追求的矛盾也异常明显,使得青年在职业选择中处于两种追求的矛盾冲突中。

  3.职业理想与职业现实的矛盾

  但是,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中,社会提供的职位类别和条件是多种多样的,有从事基础工作的,如农、林、水利等第一线工作的,比较辛苦;也有从事服务的,如交通运输、饮食服务、社区服务等相对单调的工作;还有基层的职业,如中小学教师、工人等;特别是西部、边远落后地区的许多职业需要青年去从事。这些与青年的职业理想有很大差距,有时对其来说甚至是无法接受的。这样就产生了职业理想与现实状况的冲突,使一些青年不知所从,甚至于选择待业,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4.职业发展的长远性与职业评价的短视性矛盾

  事实上,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短处,如政府事业单位能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但个人发展空间相对狭小。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职业也在发生着变化,即职业发展有其长远性,从冷门变为热门,社会地位会提升等。如教师职业,在几次调查中有不同的反映,这次调查中教师职业评价提高了。因此,在职业选择中,职业发展的长远性与职业评价的短视性冲突,使许多青年不能理性择业,按照所学所长择业就业,表现为一些行业的人才高消费甚至浪费。

  由于职业价值观中存在这些矛盾性,在目前社会就业环境的制约下,青年在就业选择中表现出了一些不正确的做法,又导致了许多问题的产生,影响青年个体的发展,甚而影响到社会生活的稳定。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功利主义盛行。表现为只重视职业的生存意义,而忽视了职业对于个体发展实现的终极目的意义,从而抑制了自我的发展,为以后的职业生活留下了不稳定的因素。二是个体至上性盲目。表现为青年在职业选择上更多追求个体利益,更多地从个人和家庭角度考虑职业,相应地其社会责任意识被淡化。三是地域和行业人才消费的'不平衡。表现为工作条件好、地理条件好、福利待遇条件好的行业和地区,过量囤积人才,造成人才高消费甚至成为一种浪费。而落后地区和行业,却缺乏人才支持,地区发展受限。四是职业价值观缺失现象凸现。表现为青年缺乏应有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自我概念的认知,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盲目性、不成熟和缺乏思考,产生羊群效应((Herd Effect)(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信息的行为)。

  造成青年职业价值观中的矛盾性,有政策因素如就业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有经济发展因素,如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就业岗位相对增加的有限性等;也有人才市场因素,如就业市场机制的不成熟、信息沟通不畅、市场发展的不均衡等;还有青年个体在受教育过程中的社会化不足问题等等。但职业价值观作为个体一般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是个体与社会事件交汇融合的产物。因此决定了职业价值观受社会价值影响的作用较大。当前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现状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时代背景有关。社会转型期是新旧时代交替过渡的阶段,新旧时代的交融和激荡会使各种价值观发生碰撞,使这个时期的价值矛盾和价值冲突十分激烈,从而使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巨大变化。而职业价值观内在的矛盾性应是转型期价值冲突的一个表现。从价值冲突的背景,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青年职业价值观矛盾的形成。"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7118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