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论文

  摘要: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具有双重性:知识教育与幸福教育。知识教育是基础,幸福教育是根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从知识教育向幸福教育的转变,不仅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幸福观的需要。通过分析国家、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对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的多方诉求,促使我们深刻反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现状及深层次原因,进而完成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价值取向的重构。

  关键词:知识教育;幸福教育;教学模式;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在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者通常只能够做到很好地实现知识教育目标,却不能实现知识教育向幸福教育的转变和升华,这必然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丢了根本,失去灵魂,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如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双重价值目标,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刻地反思,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重构。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的必然转变

  (一)高校心理健康课具有知识教育与幸福教育的双重价值取向

  每一门课程教育的基本属性都离不开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这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不认识到这一点,教育就失去了它最基本的功能和意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属性即是向教育对象传授认知、情感、意志等个体心理学特点以及人际交往、学业选择、人格发展、婚姻爱情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理解他人,掌握合理调控不良情绪的方法,应对挫折和压力等技能[1]。高校应该在重视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前提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帮助学生了解其自身的突出优势和积极的人格特质,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构建他们崇高的精神世界,即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幸福教育的神圣使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就是培养幸福的人。”对幸福的追求与培养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教育的主要特点,也是其地位重要性的集中体现。

  (二)各方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诉求不一致

  教育最本质的属性是满足多方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在其它各学科教育领域中目标趋于一致,分歧不大[2],而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差异很大。首先,从国家层面看,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种诉求带有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政治色彩,具体体现在从师资力量的选拔配备、培养培训,甚至连工作的具体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都有相关的规定。近年来社会在选拔人才时也更加看重团结协作精神、沟通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从社会层面看,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诉求更强烈,因为和谐的个人是和谐社会的细胞,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其自身和谐更重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功能就是培养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3]。所以在国家和社会这个层面上,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诉求是高标准、高要求。其次,从家庭层面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诉求并不高。家长把孩子送进高校学习深造,其诉求要么是孩子能考上研究生,获得继续系统学习的机会,要么是大学毕业能够顺利就业,获得一份安稳的体面工作[4]。至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和是否幸福虽然家长也关心,但并不强烈,一直在应试教育概念里的家长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幸福教育和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他们也没有将心理教育与孩子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因此,他们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诉求很低,有的家长甚至根本没有诉求,只求孩子别变坏。从大学生个体看,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诉求多样化,幸福观出现错位。当代大学生多出生于90后,又多为独生子女,物质条件优越,娱乐丰富多彩,亲情呵护备至,物质上的富足和精神上的匮乏导致学生的幸福观扭曲错位。一些学生认为,幸福就是单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和感官的快乐,而忽视内心的精神建设[4];在对待个人与集体矛盾时,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个人的感受,而忽视对集体的责任与贡献,完全就是享乐主义;在对待当前与未来的关系上,只把当前的暂时愉悦当成了幸福,而忽视了对未来的创造,拒绝对未来付出辛苦与努力。结果理想信念不坚定,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选择放弃,意志力缺乏,做人没有原则和底线,逃课、考试作弊、迷恋网吧、打架等现象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为此心理健康的幸福教育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的必然转变

  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和国家、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强烈诉求形成极大的反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想更好地满足多方诉求,难度很大,为此就要站在心理健康教育终极目标的制高点,实现由知识教育向幸福教育转变[5]。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知识本身并不会自觉发生变化或更新,它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传播与教育对象根据自身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主观接受意愿去推动知识的发展与更新。即知识的教育是有限的,而幸福的教育是无限的,知识教育的有限性只有依赖幸福教育的无限性才能得以更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来没有如此多元化的今天,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幸福观,在精神世界里为广大学生建造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堡,既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的现实反思

  受传统主流心理学一直将其研究重心放在心理疾病的治疗和矫正上的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一度将工作重心放在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诊断和治疗上。心理健康教育背离终极目标越来越远,教育工作者必须对这些现实问题进行深刻反思。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幸福感现状的反思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专职心理学教师和辅导员承担,教育工作者的主观幸福感不强的现状应该引起关注。自2011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以来,各高校已经将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6]。但由于教学资源的不足,大多数学校基本上采取合班上大课的方式,教师基本以知识传授为唯一教学目标,理论讲座式的传统教学与学生期待的充满活力的生动课堂相差甚远。实用功利的心态导致大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其教学效果很难实现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再有就是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同一个教师要重复讲授十几次同样的教学内容,这对教师本身的耐受力是个不小的考验。此外,由于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的特殊性,心理教育工作者经常接触负性事件,他们承载太多的悲观情绪,如果咨询效果不明显还会给他们带来工作上的挫败感,造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身体和精神上疲惫,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教师的职业幸福在哪里?教师的幸福感也令人堪忧。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现状的改变反思

  审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现状,存在着只重视知识教育目标的弊端,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由于受主流心理学“消除心理疾病就能获得幸福”的理念主导,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基本上以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的现象、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症状表现、诊断的理论依据及治疗的方法等描述为重点[7]。结果导致一些健康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出现问题,需要老师帮助;即使对真正出现问题的学生也不合适,他们常常对号入座,夸大自己的问题;最可怕的是真正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将自己伪装得严严实实,用“健康”的外表切断外界的帮助。高校校园内出现的多例学生自杀现象,调查中几乎会出现同一种声音:“平时该学生很乐观,没看出什么异常”。教育工作者最大的遗憾和悲哀就是当校园内不好事件发生时,我们就在身边,不是自己无能为力,而是根本就没有机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单一追求知识传递和学生的理性养成,忽视大学生个体的存在意义,忽视大学生的内心成长,背离了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和幸福观养成的根本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没有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甚至会产生更多的困惑和问题,这样的教育使原本就迷茫的大学生失去方向,精神世界略显空洞。漠视学生的幸福,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生命成长的意义,教育者必须反思幸福教育目标下的心育教学模式。

  (三)教师几近“完美”的工作思维模式的反思

  爱之深责之切。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一样的,在老师眼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正是工作中养成的“挑剔”的职业习惯和“完美”的思维模式,相比学生的优点,教育工作者更容易关注学生的问题,并试图努力修正这些行为。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为有更多的理论支撑和改变行为的办法,这种愿望就更加强烈。教师带着“挑剔”眼光工作的过程中,根本看不到学生在哪些地方做得好,也看不到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特别害怕老师的目光,因为他们一直认为心理老师特别神秘,自己的所思所想逃不过老师的眼睛,还有教师甚至用医生的眼光搜寻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试图通过咨询给学生提供服务和帮助,结果导致老师将目光聚焦在学生的问题或问题学生上,教师“挑剔”的思维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8]。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建设积极性、包容性、肯定性、非防御性的思维模式,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绝不是挑毛病,而是看优点。其实幸福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生命的统一体,生命的自组织系统能够实现个体的自我修正、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优化和自我实现。为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促进人类幸福美好,挖掘内在潜能和优秀品质上需要深刻反思。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7125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